|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8页 | 
|     1.1 双亲性聚合物的自组装及其特性 | 第11-16页 | 
|         1.1.1 大分子自组装概述 | 第11页 | 
|         1.1.2 双亲性聚合物自组装 | 第11-12页 | 
|         1.1.3 双亲性聚合物胶束的性质 | 第12页 | 
|         1.1.4 聚合物胶束的类别 | 第12-13页 | 
|         1.1.5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         1.1.6 双亲性聚合物纳米胶束的生物学效应 | 第14-16页 | 
|     1.2 双亲性壳聚糖纳米胶束及其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1.2.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 第16-17页 | 
|         1.2.2 改性壳聚糖自组装纳米胶束 | 第17页 | 
|         1.2.3 双亲性壳聚糖自组装胶束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1.3 磷酸胆碱及其仿生改性研究 | 第19-22页 | 
|         1.3.1 材料的仿生学 | 第19页 | 
|         1.3.2 磷酸胆碱及其仿生改性技术 | 第19-20页 | 
|         1.3.3 磷酸胆碱仿生改性研究 | 第20-22页 | 
|     1.4 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4.3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双亲性脱氧胆酸-磷酸胆碱-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28-37页 | 
|     2.1 引言 | 第28页 |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         2.2.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28-29页 | 
|         2.2.2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     2.3 脱氧胆酸-磷酸胆碱-壳聚糖的制备 | 第29-31页 | 
|         2.3.1 Cs 衍生化改性 | 第29-30页 | 
|         2.3.2 磷酸胆碱化壳聚糖衍生物(PCCs)的合成 | 第30-31页 | 
|         2.3.3 脱氧胆酸‐磷酸胆碱‐壳聚糖衍生物(DCA‐PC‐Cs)的合成 | 第31页 | 
|     2.4 测试与表征 | 第31-33页 | 
|         2.4.1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 第31-32页 | 
|         2.4.2 红外光谱(FTIR)的测定 | 第32页 | 
|         2.4.3 取代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3-35页 | 
|         2.5.1 核磁共振分析 | 第33-34页 | 
|         2.5.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页 | 
|         2.5.3 取代度的测定 | 第34-35页 | 
|     2.6 小结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双亲性脱氧胆酸-磷酸胆碱-壳聚糖衍生物的自组装行为 | 第37-46页 | 
|     3.1 引言 | 第37页 |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         3.2.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37页 | 
|         3.2.2 主要仪器 | 第37-38页 | 
|     3.3 DCA-PC-Cs、PCCs 纳米胶束的自组装 | 第38页 | 
|     3.4 双亲性壳聚糖仿生衍生物自组装胶束的表征 | 第38-39页 | 
|         3.4.1 纳米胶束的粒径和表面电位分析 | 第38页 | 
|         3.4.2 双亲性壳聚糖仿生衍生物在水溶液中的 CMC 测定 | 第38页 | 
|         3.4.3 纳米胶束的 TEM 观察 | 第38-39页 | 
|         3.4.4 聚合物纳米胶束稳定性考察 | 第39页 |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         3.5.1 纳米胶束的粒径和表面电位分析 | 第39-40页 | 
|         3.5.2 双亲性壳聚糖仿生衍生物在水溶液中的自聚集行为 | 第40-42页 | 
|         3.5.3 纳米粒子的 TEM 观察 | 第42-43页 | 
|         3.5.4 聚合物纳米胶束稳定性考察 | 第43-44页 | 
|     3.6 小结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双亲性壳聚糖仿生衍生物纳米胶束的生物学评价 | 第46-59页 | 
|     4.1 引言 | 第46页 |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6-47页 | 
|         4.2.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46-47页 | 
|         4.2.2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     4.3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7-48页 | 
|         4.3.1 准备实验 | 第47-48页 | 
|         4.3.2 实验步骤 | 第48页 | 
|     4.4 血液相容性评价 | 第48-49页 | 
|         4.4.1 与红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48页 | 
|         4.4.2 溶血率测试 | 第48-49页 | 
|         4.4.3 补体激活产物 C3a 分析 | 第49页 | 
|     4.5 BSA 蛋白吸附实验 | 第49-50页 |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         4.6.1 细胞毒性 | 第50-51页 | 
|         4.6.2 与红细胞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51-52页 | 
|         4.6.3 溶血率测试分析 | 第52-53页 | 
|         4.6.4 补体激活产物 C3a 分析 | 第53-54页 | 
|         4.6.5 蛋白吸附行为研究 | 第54-55页 | 
|     4.7 小结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双亲性壳聚糖仿生衍生物纳米胶束的药物负载及释放 | 第59-67页 | 
|     5.1 引言 | 第59页 | 
|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9-60页 | 
|         5.2.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59-60页 | 
|         5.2.2 主要仪器 | 第60页 | 
|     5.3 DCA-PC-Cs/Qu 载药纳米胶束的制备 | 第60页 | 
|     5.4 DCA-PC-Cs/QU 载药纳米胶束的粒径与形态分析 | 第60页 | 
|     5.5 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 第60-61页 | 
|     5.6 体外释放实验 | 第61页 | 
|     5.7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         5.7.1 DCA-PC-Cs/QU 载药纳米胶束的粒径与形态分析 | 第61-62页 | 
|         5.7.2 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 第62-63页 | 
|         5.7.3 体外释放实验 | 第63-65页 | 
|     5.8 小结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