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2.1 国外关于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关于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3 内蒙古草原产权制度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草原产权制度变迁 | 第16-3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20页 |
2.1.1 正镶白旗概况 | 第16-18页 |
2.1.2 东乌珠穆沁旗概况 | 第18-20页 |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草原产权制度变迁 | 第20-23页 |
2.2.1 民主改革“草场公有”阶段(1949-1953) | 第20-21页 |
2.2.2 社会主义改造“初级合作”阶段(1953-1957) | 第21页 |
2.2.3 人民公社“集体公有”阶段(1958-1982) | 第21页 |
2.2.4 家庭承包责任制阶段(1983—至今) | 第21-23页 |
2.3 不同草原产权制度对畜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1949-至今) | 第23-30页 |
2.3.1 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 第24页 |
2.3.2 牲畜养殖数量的变化 | 第24-26页 |
2.3.3 牲畜养殖结构的变化 | 第26-30页 |
3 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的经济绩效评价 | 第30-48页 |
3.1 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的经济绩效:总量指标评价 | 第30-39页 |
3.1.1 牲畜头数变化 | 第30-31页 |
3.1.2 畜牧业产值变化 | 第31-32页 |
3.1.3 牧民家庭人均收支变化 | 第32-39页 |
3.2 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的经济绩效:弹性系数评价 | 第39-48页 |
3.2.1 方法和模型的构建 | 第39-40页 |
3.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0-41页 |
3.2.3 回归分析与结果 | 第41-48页 |
4 草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生态绩效评价 | 第48-58页 |
4.1 数据源 | 第48页 |
4.2 数据预处理 | 第48页 |
4.3 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 | 第48-49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49-58页 |
5 完善我国草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建议 | 第58-60页 |
5.1 建立健全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严格保护草原 | 第58页 |
5.2 坚持“三牧”和草畜平衡两项基本制度,实现草畜动态平衡 | 第58页 |
5.3 明确草原的责、权、利,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 第58-59页 |
5.4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牧民保护草原生态主体地位 | 第59页 |
5.5 探索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 第59页 |
5.6 注重区域差异,正确引导不同区域畜牧业发展方向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0-63页 |
6.1 结论 | 第60-62页 |
6.2 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