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5页 |
·两亲共聚物 | 第12-23页 |
·两亲共聚物的合成 | 第12-13页 |
·两亲共聚物的表征 | 第13-15页 |
·两亲共聚物溶液的胶束化行为 | 第15-21页 |
·两亲共聚物溶液的相行为 | 第21-23页 |
·脂质体 | 第23-32页 |
·药物载体 | 第23-25页 |
·脂质体的结构 | 第25-26页 |
·脂质体的分类 | 第26-28页 |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第28-30页 |
·pH敏感脂质体 | 第30-32页 |
·pH敏感聚合物脂质体 | 第32页 |
·pH敏感聚合物脂质体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32-35页 |
第2章 温度—pH敏感两亲共聚物的合成、溶液性质及相行为 | 第35-66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42页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6-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64页 |
·两亲共聚物的合成 | 第42-44页 |
·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44-46页 |
·两亲共聚物胶束的形貌 | 第46-49页 |
·共聚物溶液的LCST的测定方法比较 | 第49页 |
·共聚物溶液浓度对LCST的影响 | 第49-51页 |
·共聚物溶液浓度对相变pH的影响 | 第51页 |
·共聚物中组分MAA的摩尔分数对相变pH的影响 | 第51-56页 |
·共聚物中组分NIPAM的摩尔分数对LCST的影响 | 第56-57页 |
·缓冲溶液pH对共聚物溶液LCST的影响 | 第57-59页 |
·温度对共聚物溶液粒径的影响 | 第59-61页 |
·缓冲溶液pH对共聚物溶液粒径的影响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3章 聚合物脂质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66-80页 |
·引言 | 第66-67页 |
·实验部分 | 第67-70页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67-69页 |
·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79页 |
·溶液pH对聚合物脂质体的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 第70-75页 |
·聚合物脂质体组成(w)以及包裹药物对粒径的影响 | 第75-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4章 聚合物脂质体的相行为及药物的包封释放 | 第80-98页 |
·引言 | 第80-81页 |
·实验部分 | 第81-84页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81-82页 |
·实验方法 | 第82-8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4-96页 |
·pH对聚合物脂质体相变温度的影响 | 第84-86页 |
·卵磷脂的含量对聚合物脂质体相变温度的影响 | 第86-88页 |
·不同共聚物对聚合物脂质体最佳配比的影响 | 第88-90页 |
·盐酸小檗碱的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90-92页 |
·孵化温度对包封率的影响 | 第92-93页 |
·温度及pH对盐酸小檗碱体外释放的影响 | 第93-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待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