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的典型社群形态与社会影响力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7-19页 |
2、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构建 | 第19-25页 |
2.1 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19-22页 |
2.1.1 社群 | 第19-20页 |
2.1.2 网络社群形态 | 第20页 |
2.1.3 社会影响力 | 第20-21页 |
2.1.4 社会沟通与社会情绪 | 第21-22页 |
2.2 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民意理论 | 第22-23页 |
2.2.2 众意与公意理论 | 第23页 |
2.2.3 知沟理论 | 第23-25页 |
3、四种典型网络社群形态特点分析及社会影响力评估 | 第25-34页 |
3.1 “网络红人” | 第25-27页 |
3.1.1 网红社群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3.1.2 网红社群的传播特点:影响民众审美观 | 第27页 |
3.2 “意见领袖” | 第27-29页 |
3.2.1 意见领袖的发展历程 | 第28页 |
3.2.2 意见领袖的传播特点:传递解码功能 | 第28-29页 |
3.3 “微信大号” | 第29-30页 |
3.3.1 微信大号的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3.3.2 微信大号的传播特点:营销传播效应 | 第30页 |
3.4 “网络大V” | 第30-32页 |
3.4.1 网络大V的发展历程 | 第31页 |
3.4.2 网络大V的传播特点:江湖绿林好汉 | 第31-32页 |
3.5 社会影响力的评估与衡量 | 第32-34页 |
3.5.1 事件曝光度 | 第32-33页 |
3.5.2 公众关注度 | 第33页 |
3.5.3 社会反响度 | 第33-34页 |
4、网络典型社群形态舆情社会影响力的价值考量 | 第34-39页 |
4.1 “草根市场”:放大民众话语权力 | 第34-35页 |
4.1.1 网络节点放大公共舆论 | 第34-35页 |
4.1.2 关键人物扩大社会影响 | 第35页 |
4.2 “议政广场”:激荡网络空间公共理性 | 第35-36页 |
4.2.1 网络民众自发组织调查 | 第35-36页 |
4.2.2 提升民众思辨能力 | 第36页 |
4.3 “公共站位”:促进良政和善治 | 第36-39页 |
4.3.1 改变议程影响公共政策 | 第37-38页 |
4.3.2 推动社会公平法治 | 第38-39页 |
5、网络典型社群形态舆情社会影响力的现实困境 | 第39-44页 |
5.1 网络信息传播失真效应 | 第39-41页 |
5.1.1 流瀑效应 | 第39-40页 |
5.1.2 扭曲效应 | 第40-41页 |
5.2 网络内外出局与入局现象 | 第41-42页 |
5.2.1 城乡之间网络数字鸿沟现象严重 | 第41-42页 |
5.2.2 网络中结构再生产现象严重 | 第42页 |
5.3 网络意识形态泥沙俱下 | 第42-44页 |
5.3.1 网络娱乐化 | 第42-43页 |
5.3.2 网络非理性暴力 | 第43-44页 |
6、网络典型社群形态社会影响力失范的治理对策 | 第44-50页 |
6.1 浅层次治理:完善信息传播途径 | 第44-46页 |
6.1.1 官媒及时公布权威信息 | 第44-45页 |
6.1.2 发挥网络社群名人表率作用 | 第45-46页 |
6.2 深层次治理:弥补网络鸿沟现象 | 第46-47页 |
6.2.1 弥补城乡之间数字鸿沟 | 第46页 |
6.2.2 弥补网络内部阶层鸿沟 | 第46-47页 |
6.3 他治与自治相结合 | 第47-50页 |
6.3.1 借鉴发达国家网络监管措施 | 第47页 |
6.3.2 网络规范与网民自律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