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縮略词简表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8页 |
第一章 鞘内注射罗哌卡因缓解CCI大鼠慢性疼痛 | 第18-30页 |
1.1 材料 | 第20-21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1.1.2 主要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 | 第20-21页 |
1.1.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1页 |
1.2 方法 | 第21-24页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第21页 |
1.2.2 大鼠鞘内置管模型制作 | 第21-22页 |
1.2.3 建立左侧CCI模型、鞘内给药 | 第22-23页 |
1.2.4 一般情况的观察 | 第23页 |
1.2.5 机械痛阈的测定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 | 第23页 |
1.2.6 热痛阈的测定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 | 第23-24页 |
1.2.7 标本收集 | 第24页 |
1.2.8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第24页 |
1.3 结果 | 第24-28页 |
1.3.1 一般情况 | 第24页 |
1.3.2 机械痛阈 | 第24-26页 |
1.3.3 热痛阈的测定 | 第26-28页 |
1.4 讨论 | 第28-29页 |
1.4.1 大鼠CCI模型的建立 | 第28页 |
1.4.2 大鼠鞘内置管给药方式的选择 | 第28-29页 |
1.4.3 给药浓度的选择 | 第29页 |
1.5 结论 | 第29-30页 |
第二章 CCI大鼠不同时间点脊髓HDAC1、HDAC2、GDNF表达水平及鞘内注射罗哌卡因对三者的影响 | 第30-51页 |
2.1 材料 | 第32-35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2.1.2 主要主要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 | 第32-33页 |
2.1.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3-35页 |
2.2 方法 | 第35-39页 |
2.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35页 |
2.2.2 CCI模型的制作 | 第35页 |
2.2.3 一般情况的观察 | 第35页 |
2.2.4 机械痛阈的测定(MWT) | 第35页 |
2.2.5 热痛阈测定(TWT) | 第35页 |
2.2.6 标本收集 | 第35页 |
2.2.7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腰膨大HDAC1,HDAC2,GDNF蛋白表达 | 第35-38页 |
2.2.8 免疫荧光法测脊髓HDAC1,HDAC2的表达 | 第38页 |
2.2.9 荧光双标对脊髓HDAC1、HDAC2进行细胞定位 | 第38-39页 |
2.2.10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第39页 |
2.3 结果 | 第39-48页 |
2.3.1 一般情况 | 第39页 |
2.3.2 机械痛阈的改变 | 第39-40页 |
2.3.3 热痛阈改变 | 第40-41页 |
2.3.4 WB检测CCI大鼠各个时间点脊髓腰膨大HDAC1,HDAC2,GDNF表达的变化 | 第41-43页 |
2.3.5 WB检测罗哌卡因干预对大鼠脊髓腰膨大HDAC1,HDAC2,GDNF表达的影响 | 第43-45页 |
2.3.6 免疫荧光检测CCI大鼠HDAC1,HDAC2, GDNF表达变化 | 第45-46页 |
2.3.7 免疫荧光检测罗哌卡因干预对HDAC1,HDAC2,GDNF表达的影响 | 第46页 |
2.3.8 HDAC1,HDAC2免疫荧光双标细胞定位 | 第46-48页 |
2.4 讨论 | 第48-50页 |
2.4.1 CCI大鼠组蛋白乙酰化改变 | 第48页 |
2.4.2 CCI大鼠GDNF表达改变 | 第48-49页 |
2.4.3 罗哌卡因可能通过抑制HDAC1、HDAC2的去乙酰化酶途径增加下游GDNF基因的表达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 第49-50页 |
2.5 结论 | 第50-51页 |
全文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综述 | 第5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