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完善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导言 | 第7-10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 (二) 研究综述 | 第7-9页 |
| (三) 学术价值 | 第9-10页 |
| 一、协商民主:兴起背景、涵义与特征 | 第10-15页 |
| (一) 协商民主兴起的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协商民主的涵义 | 第11-14页 |
| 1.西方学者的主要观点 | 第11-12页 |
| 2.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 第12-13页 |
| 3.我的观点 | 第13-14页 |
| (三) 协商民主的特征 | 第14-15页 |
| 1.包容性 | 第14页 |
| 2.平等性 | 第14页 |
| 3.协商性 | 第14-15页 |
| 4.公开性 | 第15页 |
| 5.责任性 | 第15页 |
| 二、协商民主在我国的丰富实践形式 | 第15-18页 |
| (一) 政治制度框架中的协商民主实践 | 第15-17页 |
| 1.基本政治制度蕴含的协商民主实践 | 第15-16页 |
| 2.政党制度层面的协商民主 | 第16页 |
| 3.人民政协是典型形态的协商民主 | 第16-17页 |
| (二) 社会治理层面的协商民主实践 | 第17页 |
| (三) 基层民主层面的协商民主实践 | 第17-18页 |
| (四) 公共参与层面的协商民主实践 | 第18页 |
| 三、当前协商民主在我国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 第18-24页 |
| (一) 出现的主要问题 | 第19-23页 |
| 1.公民参与人大立法缺少制度依据 | 第19页 |
| 2.人民政协还不够完善 | 第19-20页 |
| 3.社会成员之间缺乏有效协商 | 第20页 |
| 4.协商场所的不足 | 第20-21页 |
| 5.公民政治能力薄弱 | 第21页 |
| 6.非制度化协商民主还不完善 | 第21-22页 |
| 7.精英主义倾向 | 第22-23页 |
| (二)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 第23-24页 |
| 1.社会结构分化导致利益分配多元化 | 第23页 |
| 2.政治参与出现了多元梗阻 | 第23-24页 |
| 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协商民主的对策 | 第24-34页 |
| (一) 发展和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中的协商民主形式 | 第24-26页 |
| 1.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第24-25页 |
| 2.加强民主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 第25页 |
| 3.发展社会生活中的基层民主和群众自治 | 第25页 |
| 4.在立法过程中引进协商民主 | 第25-26页 |
| (二) 完善人民政协的典型协商民主形式 | 第26-27页 |
| 1.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参与者的主体性作用 | 第26页 |
| 2.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科学决策作用 | 第26-27页 |
| 3.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协商沟通作用 | 第27页 |
| (三) 促进有效协商的达成 | 第27-28页 |
| 1.发挥大众媒介的积极作用 | 第27-28页 |
| 2.鼓励社会团体的发展 | 第28页 |
| 3.政府应加快制定有关协商的各种制度 | 第28页 |
| (四) 构建"公民参与网络" | 第28-30页 |
| 1.构建网络平台实现官民互动 | 第29-30页 |
| 2.运用网络科技扩大民主参与 | 第30页 |
| (五) 普及民主教育培育公民协商理性 | 第30-31页 |
| 1.普及平等价值观念 | 第30页 |
| 2.强调真诚互信 | 第30-31页 |
| 3.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 第31页 |
| (六) 解决非制度化参与的方法 | 第31-32页 |
| 1.培育非政府组织力量 | 第31页 |
| 2.促进其向制度范式转化 | 第31-32页 |
| 3.提倡关注公共利益 | 第32页 |
| 4.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 | 第32页 |
| (七) 应对精英主义的方法 | 第32-34页 |
| 1.确保协商主体政治地位的平等 | 第32-33页 |
| 2.提高公共决策合法性 | 第33-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