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视频传输失真模型与拥塞控制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of Thesis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视频传输失真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网络拥塞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差错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15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2 网络视频传输技术 | 第17-40页 |
2.1 流媒体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2.1.1 顺序流式传输 | 第17-18页 |
2.1.2 实时流式传输 | 第18页 |
2.2 交互式立体视频传输系统 | 第18-19页 |
2.3 编码技术 | 第19-25页 |
2.3.1 视频编码标准发展 | 第19-20页 |
2.3.2 传统的立体视频编码方式 | 第20-22页 |
2.3.3 H.264 的立体视频编码方式 | 第22-23页 |
2.3.4 基于感知的视频编码 | 第23-25页 |
2.4 视频传输方式 | 第25-30页 |
2.4.1 广播 | 第25-26页 |
2.4.2 单播 | 第26-27页 |
2.4.3 组播 | 第27-29页 |
2.4.4 P2P | 第29-30页 |
2.5 RTP/RTCP 协议 | 第30-32页 |
2.5.1 RTP 的原理及报文格式 | 第31-32页 |
2.5.2 RTCP 的原理及报文格式 | 第32页 |
2.6 拥塞控制 | 第32-39页 |
2.6.1 源端拥塞方法 | 第35-37页 |
2.6.2 主动队列管理拥塞方法 | 第37-39页 |
2.6.3 路由器协同拥塞方法 | 第3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视频传输失真模型 | 第40-51页 |
3.1 常见视频传输失真模型分析 | 第40-41页 |
3.2 视频编码机制与视频内容的关系 | 第41-46页 |
3.3 单视点视频传输失真模型 | 第46-48页 |
3.4 立体视频传输失真模型 | 第48-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传输视频帧重要性区分 | 第51-67页 |
4.1 常见帧重要性区分方法概述 | 第51页 |
4.2 单视点视频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51-59页 |
4.2.1 实验方案 | 第51-53页 |
4.2.2 实验结果 | 第53-59页 |
4.3 立体视频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59-66页 |
4.3.1 实验方案 | 第59页 |
4.3.2 实验结果 | 第59-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视频流自适应传输机制 | 第67-80页 |
5.1 自适应传输机制概述 | 第67-70页 |
5.1.1 基于模型的方法 | 第67-68页 |
5.1.2 基于探测的方法 | 第68-70页 |
5.1.3 基于重要性区分的方法 | 第70页 |
5.2 自适应传输机制的设计 | 第70-72页 |
5.2.1 自适应传输机制总体框架 | 第70-71页 |
5.2.2 主动丢帧自适应策略 | 第71-72页 |
5.3 NS2 仿真环境选择 | 第72-73页 |
5.4 主动丢帧仿真实验 | 第73-75页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5-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