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10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18页 |
2.1 建模材料 | 第10-11页 |
2.1.1 实验标本 | 第10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10页 |
2.1.3 实验软件 | 第10-11页 |
2.1.4 内固定材料 | 第1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1-18页 |
2.2.1 建立正常人体股骨近端三维模型 | 第11-16页 |
2.2.2 股骨模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16页 |
2.2.3 接触条件设置 | 第16页 |
2.2.4 网格划分 | 第16-17页 |
2.2.5 添加约束及载荷 | 第17-1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8-25页 |
3.1 股骨转子间骨折及累及外侧壁的冠状位移位程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结果 | 第18-21页 |
3.1.1 外侧壁完整冠状位不同复位程度的应力分布云图(图 13) | 第18-19页 |
3.1.2 外侧壁完整冠状位不同复位程度的位移分布云图(图 14) | 第19页 |
3.1.3 外侧壁缺损时冠状位不同复位程度的应力分布云图(图 15) | 第19-20页 |
3.1.4 外侧壁缺损时冠状位不同复位程度位移分布云图(图 16) | 第20-21页 |
3.1.5 内置物应力分布云图(图 17) | 第21页 |
3.2 PFNA内置物于股骨近端各个解剖部位的应力分布结果 | 第21-25页 |
4 讨论 | 第25-30页 |
4.1 股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4.2 当外侧壁骨折时对内置物在股骨近端各解剖部位所产生的力学影响 | 第26-28页 |
4.3 有限元分析法研究股骨转子间骨折累及外侧壁应用PFNA内固定的临床意义 | 第28-30页 |
5 结论 | 第30页 |
6 实验不足 | 第30-31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综述 | 第3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