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1-14页 |
1 前言 | 第14-1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6-23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6-17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第17-18页 |
2.3 主要实验方法 | 第18-23页 |
2.3.1 流式细胞仪校准 | 第18页 |
2.3.2 CD4+T细胞绝对值检测 | 第18页 |
2.3.3 HIV-1病毒载量检测 | 第18页 |
2.3.4 HIV-1分离株扩增 | 第18-19页 |
2.3.5 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第19页 |
2.3.6 slanDC表面siglec1分子的检测 | 第19-20页 |
2.3.7 slanDC分选 | 第20页 |
2.3.8 TZM-BL细胞系的培养 | 第20-21页 |
2.3.9 TZM-BL细胞的复苏 | 第21页 |
2.3.10 slanDC向靶细胞传播HIV | 第21页 |
2.3.11 siglec1单克隆抗体阻断 | 第21-22页 |
2.3.12 荧光素酶检测 | 第22页 |
2.3.13 统计学分析 | 第22-23页 |
3 结果 | 第23-30页 |
3.1 HIV感染者slanDC数量变化 | 第23页 |
3.2 HIV感染者slanDC表面siglec1的表达情况 | 第23-25页 |
3.3 HIV感染者slanDC表面siglec1表达水平与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的相关性 | 第25-26页 |
3.4 HIV感染者slanDC表面siglec1表达水平与血浆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 第26-27页 |
3.5 slanDC在HIV向靶细胞传播中的作用 | 第27-28页 |
3.6 siglec1在slanDC向靶细胞传播HIV中的作用 | 第28-30页 |
4 讨论 | 第30-33页 |
5 结论 | 第33-34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综述 | 第3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