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白鹭村改造中对客家建筑传承与重构之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1.2.1 历史意义 | 第12-13页 |
| 1.2.2 文化意义 | 第13页 |
| 1.2.3 传承意义 | 第13页 |
| 1.2.4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 1.3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4-15页 |
| 1.3.1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 1.3.2 相关概念 | 第15页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 1.5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7-19页 |
| 1.5.1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1.6 小结 | 第19页 |
| 第2章 客家建筑概念与阐述 | 第19-24页 |
| 2.1 客家建筑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 2.1.1 研究进程 | 第20页 |
| 2.1.2 价值与意义 | 第20页 |
| 2.1.3 研究范围 | 第20-21页 |
| 2.1.4 相关学科的研究 | 第21-22页 |
| 2.2 客家建筑概念 | 第22-24页 |
| 2.2.1 客家建筑的产生 | 第22-23页 |
| 2.2.2 客家建筑的历史 | 第23页 |
| 2.2.3 客家建筑的现状 | 第23-24页 |
| 2.3 客家建筑的相关阐述 | 第24页 |
| 2.3.1 “建筑”与“文化”两种研究取向 | 第24页 |
| 2.4 小结 | 第24页 |
| 第3章 客家民居建筑的演变与空间形式 | 第24-35页 |
| 3.1 客家民居来源 | 第24-26页 |
| 3.1.1 客家人历史上五次大迁徙 | 第24-26页 |
| 3.1.2 迁徙前后对客家文化的影响 | 第26页 |
| 3.2 客家民居的三种类型 | 第26-30页 |
| 3.2.1 客家围屋 | 第27-28页 |
| 3.2.2 客家排屋 | 第28页 |
| 3.2.3 福建土楼 | 第28-30页 |
| 3.3 各地区客家民居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 第30-31页 |
| 3.3.1 形态的异同 | 第30页 |
| 3.3.2 功能的统一 | 第30-31页 |
| 3.4 客家民居空间环境意向 | 第31-33页 |
| 3.4.1 宗族意向 | 第31-32页 |
| 3.4.2 选址意向 | 第32-33页 |
| 3.5 客家民居的空间形式 | 第33-35页 |
| 3.5.1 空间布局 | 第33-34页 |
| 3.5.2 空间序位 | 第34页 |
| 3.5.3 空间意境 | 第34-35页 |
| 3.6 小结 | 第35页 |
| 第4章 白鹭村客家民居建筑的构造与装饰 | 第35-54页 |
| 4.1 构造特点 | 第35-41页 |
| 4.1.1 平面布局 | 第37-38页 |
| 4.1.2 形体轮廓 | 第38页 |
| 4.1.3 建筑结构 | 第38-41页 |
| 4.2 构成要素 | 第41-47页 |
| 4.2.1 门楼 | 第41-43页 |
| 4.2.2 柱础 | 第43页 |
| 4.2.3 墙体 | 第43-46页 |
| 4.2.4 屋面 | 第46-47页 |
| 4.3 防护措施 | 第47-51页 |
| 4.3.1 防水 | 第47-48页 |
| 4.3.2 防火 | 第48-49页 |
| 4.3.3 维护与传承 | 第49-51页 |
| 4.4 白鹭村客家民居各组成部分装饰 | 第51-54页 |
| 4.4.1 梁架装饰 | 第51-53页 |
| 4.4.2 门窗格扇 | 第53-54页 |
| 第5章 白鹭村改造中客家建筑保护与传承原则 | 第54-60页 |
| 5.1 白鹭村地域传统总结 | 第54-57页 |
| 5.1.1 白鹭村的传统典型特征 | 第54-56页 |
| 5.1.2 白鹭村的风俗与特色 | 第56页 |
| 5.1.3 白鹭村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 第56-57页 |
| 5.2 保护原则 | 第57-59页 |
| 5.2.1 整体性原则 | 第57-58页 |
| 5.2.2 参与性原则 | 第58-59页 |
| 5.3 保护策略研究 | 第59-60页 |
| 5.3.1 有机保护 | 第59页 |
| 5.3.2 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 | 第59-60页 |
| 第6章 白鹭村改造客家建筑的重构与设计方法 | 第60-71页 |
| 6.1 白鹭村改造客家建筑的设计方法 | 第60-68页 |
| 6.1.1 空间打散与组合 | 第60-68页 |
| 6.1.2 空间增加与减少 | 第68页 |
| 6.2 白鹭村改造的重构方法 | 第68-71页 |
| 6.2.1 村落建筑结构与形态 | 第68-69页 |
| 6.2.2 村落建筑空间与秩序 | 第69-70页 |
| 6.2.3 村落建筑材料与肌理 | 第70-71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71-74页 |
| 7.1 客家建筑的传承对白鹭村未来发展的影响 | 第71-74页 |
| 7.1.1 白鹭村改造的传承意义 | 第71-72页 |
| 7.1.2 对当地客家文化的传承意义 | 第72页 |
| 7.1.3 对当前古建筑保护的传承意义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