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塔不等边角钢构件稳定承载力理论及试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主要符号 | 第7-16页 |
1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2.1 单角钢受压稳定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2 塔架结构斜材稳定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3 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5-28页 |
2 不等边角钢稳定性试验研究 | 第28-72页 |
2.1 试件设计 | 第28-35页 |
2.2 试验方案 | 第35-38页 |
2.2.1 加载装置 | 第35-36页 |
2.2.2 测点布置 | 第36-37页 |
2.2.3 加载制度 | 第37-38页 |
2.3 材性试验 | 第38-39页 |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70页 |
2.4.1 连接参数的影响 | 第39-44页 |
2.4.2 变形曲线以及失效模式 | 第44-56页 |
2.4.3 不同连接方式对比 | 第56-58页 |
2.4.4 不等边角钢与等边角钢的对比 | 第58-62页 |
2.4.5 试验结果与国内外规范对比 | 第62-7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3 不等边角钢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第72-92页 |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2-74页 |
3.1.1 单元以及本构模型 | 第72页 |
3.1.2 初始缺陷 | 第72-74页 |
3.1.3 有限元模型 | 第74页 |
3.2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74-81页 |
3.2.1 破坏形态 | 第75-77页 |
3.2.2 荷载-轴向位移曲线 | 第77-78页 |
3.2.3 荷载-横向位移曲线 | 第78-79页 |
3.2.4 极限承载力 | 第79-81页 |
3.3 参数化分析 | 第81-90页 |
3.3.1 宽厚比影响 | 第82-85页 |
3.3.2 材料屈服强度影响 | 第85-9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4 输电塔节间交叉斜材试验研究 | 第92-114页 |
4.1 试件设计 | 第92-93页 |
4.2 试验方案 | 第93-96页 |
4.2.1 加载装置 | 第93-94页 |
4.2.2 加载方案 | 第94-95页 |
4.2.3 测点布置 | 第95-96页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96-111页 |
4.3.1 I号节间 | 第96-104页 |
4.3.2 II号节间 | 第104-111页 |
4.4 承载力对比 | 第111-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5 不等边角钢节间交叉斜材有限元分析 | 第114-130页 |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14-115页 |
5.1.1 单元以及本构模型 | 第114页 |
5.1.2 有限元模型 | 第114-115页 |
5.2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115-120页 |
5.2.1 破坏形态 | 第115-118页 |
5.2.2 荷载-面外位移曲线 | 第118-119页 |
5.2.3 极限承载力 | 第119-120页 |
5.3 不同受力情况分析 | 第120-129页 |
5.3.1 一拉一压 | 第121-124页 |
5.3.2 同时受压 | 第124-127页 |
5.3.3 与规范对比 | 第127-12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6 不等边角钢稳定理论分析及其设计方法 | 第130-160页 |
6.1 受压构件弯扭非线性屈曲基本分析 | 第130-144页 |
6.1.1 总势能方程的推导 | 第130-135页 |
6.1.2 单元刚度矩阵建立 | 第135-137页 |
6.1.3 构件刚度矩阵建立 | 第137-138页 |
6.1.4 非线性屈曲求解 | 第138-144页 |
6.2 柱子曲线 | 第144-147页 |
6.3 偏心长细比修正 | 第147-151页 |
6.4 节间斜材受压计算 | 第151-15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160-16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60-162页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16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2页 |
附录 | 第17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72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