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33页 |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 1.2 高熵合金的理论依据 | 第13-18页 |
| 1.2.1 高熵合金的定义 | 第13-15页 |
| 1.2.2 高熵合金的特点 | 第15-18页 |
| 1.3 高熵合金的研究进展 | 第18-31页 |
| 1.3.1 高熵合金的结构 | 第18-22页 |
| 1.3.2 高熵合金的性能 | 第22-30页 |
| 1.3.3 高熵合金的制备 | 第30-31页 |
| 1.4 高熵合金的应用 | 第31-32页 |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及内容 | 第32-33页 |
| 1.5.1 研究意义 | 第32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 第2章 实验过程及方法 | 第33-43页 |
| 2.1 成分设计与制备 | 第33-37页 |
| 2.1.1 合金元素的选择 | 第33-35页 |
| 2.1.2 气雾化制粉工艺 | 第35-36页 |
| 2.1.3 高能球磨机械合金化工艺 | 第36-37页 |
| 2.1.4 合金块材的制备 | 第37页 |
| 2.2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37-40页 |
| 2.3 高熵合金的相分析与显微组织分析 | 第40-41页 |
|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0页 |
| 2.3.2 光学显微镜(OM)分析 | 第40页 |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40页 |
| 2.3.4 O_2/N_2分析仪 | 第40-41页 |
| 2.4 高熵合金的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 2.4.1 维氏硬度(HV)测试 | 第41页 |
| 2.4.2 密度测定 | 第41-42页 |
| 2.4.3 室温压缩实验 | 第42页 |
| 2.4.4 磁学性能实验 | 第42-43页 |
| 第3章 CoCrFeNiMnZr中金属间化合物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43-50页 |
| 3.1 引言 | 第43页 |
| 3.2 计算方法 | 第43页 |
| 3.3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43-49页 |
| 3.3.1 生成焓和结合能 | 第43-46页 |
| 3.3.2 弹性性能 | 第46-47页 |
| 3.3.3 电子结构 | 第47-4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CoCrFeNiMn-Zr_x系高熵合金的组织演变 | 第50-66页 |
| 4.1 引言 | 第50页 |
| 4.2 雾化粉末形貌、粒度及物相分析 | 第50-54页 |
| 4.2.1 粉末整体形貌及粒度分布 | 第50-52页 |
| 4.2.2 雾化粉末晶体结构 | 第52-53页 |
| 4.2.3 不同粒径雾化粉末形貌及微观组织 | 第53-54页 |
| 4.3 CoCrFeNiMn-Zr_(0.5)合金机械合金化行为 | 第54-58页 |
| 4.3.1 球磨时间对CoCrFeNiMn-Zr_(0.5)粉末结构的影响 | 第54-56页 |
| 4.3.2 球磨时间对CoCrFeNiMn-Zr_(0.5)粉末微观结构影响 | 第56-58页 |
| 4.3.3 球磨30h对不同Zr含量的CoCrFeNiMn-Zr_x粉末组织的影响 | 第58页 |
| 4.4 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后合金相转变和微观结构 | 第58-64页 |
| 4.4.1 CoCrFeNiMnZr_x系高熵合金相形成规律 | 第58-59页 |
| 4.4.2 CoCrFeNiMnZr_x系高熵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 第59-6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5章 CoCrFeNiMnZr_x系高熵合金的性能 | 第66-72页 |
| 5.1 引言 | 第66页 |
| 5.2 密度和硬度 | 第66-67页 |
| 5.3 压缩性能 | 第67-69页 |
| 5.4 磁学性能 | 第69-7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