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黄芩苷和栀子苷配伍抗脑缺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中英文缩略语表第7-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1-21页
    1.脑缺血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机制研究概述第11-16页
        1.1 兴奋性氨基酸在体内的变化规律第11页
        1.2 兴奋性氨基酸检测方法第11-16页
    2.微透析技术的应用进展第16-18页
    3.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进展第18-21页
第二部分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黄芩苷和栀子苷抗脑缺血的物质基础研究第21-30页
    1.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1-22页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第21页
        1.2 实验仪器第21-22页
    2.微透析样品HPLC-MS/MS方法学的建立第22-23页
        2.1 色谱条件第22页
        2.2 质谱条件第22页
        2.3 各标准溶液的制备第22页
        2.4 专属性试验第22页
        2.5 精密度试验第22页
        2.6 标准曲线第22-23页
        2.7 重复性试验第23页
        2.8 稳定性试验第23页
        2.9 基质效应第23页
    3.微透析样品的采集第23-24页
        3.1 动物第23页
        3.2 动物手术第23-24页
        3.3 探针回收率第24页
    4.结果第24-29页
        4.1 专属性试验第24-25页
        4.2 精密度试验第25页
        4.3 标准曲线第25-26页
        4.4 重复性试验第26页
        4.5 稳定性试验第26页
        4.6 基质效应第26页
        4.7 脑缺血前后栀子苷及大鼠脑内氨基酸水平动态变化第26-29页
    5.小结第29-30页
第三部分 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对脑缺血大鼠海马神经递质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第30-41页
    1.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0页
    2.实验方法第30-33页
        2.1 动物分组及药物第30-31页
        2.2 脑缺血模型的建立第31页
        2.3 动物取舍第31页
        2.4 取材第31页
        2.5 PCR检测第31-32页
        2.6 采用~(ΔΔ)Ct方法统计分析第32-33页
    3.实验结果第33-40页
        3.1 质检结果第33-34页
        3.2 PCR检测结果第34-40页
    4.小结第40-41页
讨论第41-44页
    1.微透析技术与HPLC-MS/MS联用的优势第41-42页
    2.检测部位的选择第42页
    3.基因芯片技术在脑缺血领域的应用第42页
    4.展望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1页
附录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雷公藤红素防治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下一篇:基于IFN-γ/STAT1/T-bet信号通路研究左归补髓生血方对AA小鼠的作用及机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