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政治、道德与法制论文

孟子与荀子政治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3 概念界定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内学界研究成果概述第12-14页
        1.2.2 国(境)外学界研究成果概述第14-15页
        1.2.3 学界已有相关成果评述第15页
    1.3 研究思路、拟解决关键问题第15-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6页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6-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页
        1.4.2 研究创新点第16-17页
第2章 时代背景与理论源流第17-20页
    2.1 时代背景第17-18页
    2.2 理论源流第18-20页
第3章 孟子与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比较第20-31页
    3.1 性善论与性恶论第20-25页
    3.2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第25-31页
第4章 孟子与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一致第31-41页
    4.1 以民为本第31-34页
        4.1.1 孟子:民贵君轻第31-33页
        4.1.2 荀子:君舟民水第33-34页
    4.2 尚贤使能第34-36页
        4.2.1 孟子: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第34-35页
        4.2.2 荀子:贤能不待次而举第35-36页
    4.3 正己修身第36-41页
        4.3.1 孟子:修其身而天下平第37-38页
        4.3.2 荀子:君者仪也第38-41页
第5章 孟子与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差异第41-49页
    5.1 德治与礼治第41-44页
        5.1.1 孟子:德治第41-43页
        5.1.2 荀子:礼治第43-44页
    5.2 法先王与先王后王并重第44-49页
        5.2.1 孟子:法先王第45-46页
        5.2.2 荀子:先王后王并重第46-49页
结语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批判性到建构性--哈贝马斯公共性思想变化的内在逻辑
下一篇:论《庄子》“听之以气”的审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