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纳米材料 | 第10-14页 |
1.1.1 引言 | 第10-11页 |
1.1.2 纳米阵列材料 | 第11-13页 |
1.1.3 纳米阵列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第13-14页 |
1.2 阳极氧化铝(AAO)膜 | 第14-17页 |
1.2.1 AAO 结构 | 第14-15页 |
1.2.2 AAO 膜的形成过程 | 第15-16页 |
1.2.3 基于 AAO 模板制备纳米阵列材料 | 第16-17页 |
1.3 拉曼散射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 | 第17-20页 |
1.3.1 拉曼散射 | 第17-18页 |
1.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第18-19页 |
1.3.3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检测应用 | 第19页 |
1.3.4 纳米阵列材料在拉曼检测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 有限时域差分模拟电磁场 | 第20-22页 |
1.4.1 电磁增强模型 | 第20-21页 |
1.4.2 FDTD 方法 | 第21页 |
1.4.3 FDTD Solution 软件简介 | 第21-22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阳极氧化铝模板的制备 | 第25-34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过程 | 第25-29页 |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5-26页 |
2.2.2 铝片预处理 | 第26页 |
2.2.3 一次氧化 | 第26-27页 |
2.2.4 二次氧化 | 第27-28页 |
2.2.5 AAO 膜扩孔、分离与转移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2.3.1 AAO 的一般形貌 | 第29-30页 |
2.3.2 电压对孔径、孔距的调控 | 第30页 |
2.3.3 氧化时间对膜厚的调控 | 第30-31页 |
2.3.4 分枝孔道 AAO 膜的制备 | 第31页 |
2.3.5 扩孔对形貌的影响 | 第31-33页 |
2.4 小结 | 第33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 AAO 模板的有序纳米阵列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效应 | 第34-45页 |
3.1 引言 | 第34-36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36-37页 |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6-37页 |
3.2.2 有序金属纳米阵列材料的制备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3.3.1 有序金属纳米颗粒点阵的制备 | 第37-38页 |
3.3.2 有序金属纳米阵列的 SERS 效应 | 第38-40页 |
3.3.3 金银复合有序纳米阵列的 SERS 协同效应 | 第40-41页 |
3.3.4 Ag 和 Au 双金属协同效应的 FDTD 方法模拟 | 第41-44页 |
3.4 小结 | 第44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基于热退火及二次蒸镀的金属纳米阵列材料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效应 | 第45-70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46-48页 |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6-47页 |
4.2.2 基片预处理 | 第47页 |
4.2.3 一次蒸镀 | 第47页 |
4.2.4 热退火 | 第47-48页 |
4.2.5 二次蒸镀 | 第48页 |
4.2.6 SERS 效果测试 | 第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65页 |
4.3.1 蒸发、退火、二次蒸镀对金属纳米阵列形貌的影响 | 第48-51页 |
4.3.2 金属纳米阵列的成分及结晶性 | 第51-53页 |
4.3.3 金属纳米阵列的光学性质 | 第53-55页 |
4.3.4 不同厚度银膜退火样品的 SERS 效果比较 | 第55-56页 |
4.3.5 二次蒸镀不同金属对 SERS 效果的影响 | 第56-59页 |
4.3.6 二次蒸镀不同厚度的 Ag 对 SERS 效果的影响 | 第59-63页 |
4.3.7 进一步优化参数后的 SERS 效果 | 第63-64页 |
4.3.8 SERS 基底的应用——多元检测 | 第64-65页 |
4.4 小结 | 第65-66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