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

基于在微米管表面的CHA放大方法用于miRNA-21的灵敏性检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45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检测方法第11-24页
        1.2.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第11-12页
        1.2.2 诺瑟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ting)第12页
        1.2.3 miRNA微阵列技术第12-13页
        1.2.4 电化学方法第13-14页
        1.2.5 比色法第14页
        1.2.6 电化学发光法第14-15页
        1.2.7 荧光法第15-24页
    1.3 放大方法第24-36页
        1.3.1 浓缩富集法第25-26页
        1.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第26-28页
        1.3.3 超级三明治结构第28-29页
        1.3.4 滚环扩增反应(RCA)第29-31页
        1.3.5 催化Hairpin探针自主装反应第31-33页
        1.3.6 酶辅助的信号放大方法第33-34页
        1.3.7 多种放大方法结合的联级反应第34-36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5页
第二章 构筑微米管-DNA-金纳米棒的三明治体系对miRNA-215的响应性检测第45-67页
    2.1 引言第45-46页
    2.2 实验部分第46-49页
        2.2.1 原料和试剂第46-47页
        2.2.2 组装氨基双炔微米管第47页
        2.2.3 合成probel修饰的PDA微米管第47页
        2.2.4 合成金纳米棒第47-48页
        2.2.5 制备probe2修饰的金纳米棒第48页
        2.2.6 在缓冲液、血清、组织提取液中检测目标miRNA-215第48-4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9-61页
        2.3.1 构筑双键修饰的聚二乙炔微米管第49-50页
        2.3.2 构筑probe 1修饰的聚二乙炔微米管第50-51页
        2.3.3 构筑probe 2修饰的金纳米棒第51页
        2.3.4 基于聚二乙炔微米管三明治体系对miRNA-215的检测机理第51-52页
        2.3.5 金纳米棒的最佳浓度第52-53页
        2.3.6 浓缩富集过程第53页
        2.3.7 基于浓缩富集效应的三明治杂交反应动力学第53-54页
        2.3.8 与在200μL缓冲液中反应做对比第54页
        2.3.9 用浓缩富集的方法检测miRNA-215第54-55页
        2.3.10 微米管检测平台的重复性第55-56页
        2.3.11 与其他工作进行比较第56页
        2.3.12 微米管检测平台的专一性和选择性第56-57页
        2.3.13 微米管检测平台的可循环性第57-59页
        2.3.14 微米管检测平台的稳定性第59页
        2.3.15 在复杂环境中微米管检测平台的抗干扰能力第59-60页
        2.3.16 在临床样本中检测miRNA-215第60-61页
    2.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第三章 构筑异相CHA/微米管波导体系对miRNA-21的灵敏性检测第67-81页
    3.1 引言第67-68页
    3.2 实验部分第68-69页
        3.2.1 原料和试剂第68-69页
        3.2.2 构筑微米管波导体系第69页
        3.2.3 MiRNA-21的检测实验第6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9-76页
        3.3.1 Au@PDA微米管结合CHA放大反应的检测机理第69-71页
        3.3.2 异相CHA微米管体系与均相CHA体系作对比第71-72页
        3.3.3 Au@PDA微米管检测平台对miRNA-21的响应性检测第72-74页
        3.3.4 Au@PDA微米管检测平台的专一性和选择性第74-75页
        3.3.5 在血清环境中检测miRNA-21第75页
        3.3.6 在癌症病人的血清样本中检测miRNA-21第75-76页
    3.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第四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4.1 总结第81页
    4.2 展望第81-83页
致谢第83-8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住院儿童医院内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病原菌观察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信平台的护生主导式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以广西部分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