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农民工对《建党伟业》的解码研究--以华西工地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本研究论文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现实意义第10-14页
        1.1.1 农民工群体的当代社会政治地位与主旋律电影主要传播任务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电影《建党伟业》的研究第14页
        1.2.2 编码解码模式的研究第14-16页
        1.2.3 对编码解码理论的批判性继承第16页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6-20页
        1.3.1 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界定第16-18页
        1.3.2 研究的创新点第18页
        1.3.3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第18-20页
第2章 电影《建党伟业》介绍及其编码分析第20-35页
    2.1 电影《建党伟业》介绍第20-23页
        2.1.1 电影《建党伟业》是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史上的重要作品第20-22页
        2.1.2 电影《建党伟业》的票房及结构分布第22-23页
    2.2 电影《建党伟业》的编码分析第23-35页
        2.2.1 编码者的文化身份第23-25页
        2.2.2 主导意识形态——主旋律电影的灵魂第25-28页
        2.2.3 编码过程的影响因素第28-35页
第3章 农民工对《建党伟业》的解码调查第35-55页
    3.1 研究背景第35-36页
    3.2 样本分析前提第36-37页
        3.2.1 样本代表性第36页
        3.2.2 样本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第36-37页
    3.3 研究方法第37页
        3.3.1 问卷调查第37页
        3.3.2 深度访谈第37页
    3.4 样本对象基本情况分析第37-39页
        3.4.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37-38页
        3.4.2 深度访谈对象基本情况第38-39页
    3.5 分析进程及基本结论第39-53页
        3.5.1 农民工对《建党伟业》的解码分布第40-47页
        3.5.2 影响农民工解码立场的基本因素第47-53页
    小结第53-55页
第4章 农民工对电影《建党伟业》的解码机制分析第55-80页
    4.1 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第55-59页
        4.1.1 从单向到互动的有机编码解码模式第55-57页
        4.1.2 从阶级位置到话语位置的整合解码第57-58页
        4.1.3 农民工解码的共性与个性第58-59页
    4.2 农民工解码的宏观社会学分析第59-71页
        4.2.1 不对称的文化身份——大众媒介构建的农民工文化身份第60-63页
        4.2.2 不对称的主体性——新主旋律电影中农民工主体性缺失第63-68页
        4.2.3 不对称的语言权利——农民工的个体话语权构建第68-71页
    4.3 农民工解码的微观分析示例第71-80页
        4.3.1 符号的内涵和外延——农民工个体解码的基础第72-74页
        4.3.2 农民工个体解码的附加次符码特点第74-78页
        4.3.3 农民工个体解码策略和能力范围第78-80页
第5章 关于主旋律电影再生产的思考第80-84页
    5.1 重视农民工现实的文化需求第80页
    5.2 引导农民工群体参与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谈判第80-81页
    5.3 平衡农民工群体双重身份认同第81-84页
结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致谢第88-89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89-90页
附录1第90-91页
附录2第91-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人画的发展及演变
下一篇:《新白娘子传奇》的叙事策略与手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