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2 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及其建设控制相关研究 | 第17-37页 |
2.1 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及其建设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3页 |
2.1.1 保护区划及其建设控制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特点 | 第18-20页 |
2.1.3 保护区划及其建设控制的目的与保护内容 | 第20-23页 |
2.2 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及其建设控制相关实践研究 | 第23-33页 |
2.2.1 保护区划相关实例 | 第23-30页 |
2.2.2 建设控制的相关实例 | 第30-33页 |
2.3 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及其建设控制相关总结 | 第33-36页 |
2.3.1 目前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的划定方式与保护内容 | 第33-34页 |
2.3.2 目前管理规定的形式与保护内容 | 第34-35页 |
2.3.3 目前保护区划及其管理规定的存在问题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瞿昙寺的历史与现状 | 第37-65页 |
3.1 瞿昙寺的历史演变 | 第37-50页 |
3.1.1 瞿昙寺的历史沿革 | 第37-41页 |
3.1.2 瞿昙寺的遗存现状 | 第41-50页 |
3.2 瞿昙寺环境的历史演变 | 第50-63页 |
3.2.1 瞿昙寺的历史环境分析 | 第50-51页 |
3.2.2 瞿昙寺的自然环境现状 | 第51-53页 |
3.2.3 瞿昙寺的建设环境现状 | 第53-60页 |
3.2.4 瞿昙寺的景观风貌现状 | 第60-6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瞿昙寺的文物价值及其载体研究 | 第65-73页 |
4.1 瞿昙寺的文物价值认知 | 第65-66页 |
4.2 瞿昙寺的文物价值载体分析 | 第66-69页 |
4.3 文物价值载体的文物本体与文物环境分析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5 瞿昙寺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研究 | 第73-87页 |
5.1 瞿昙寺文物本体的类别及其对应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内容 | 第73-74页 |
5.2 划定瞿昙寺保护范围与制定其管理规定的影响因素 | 第74-75页 |
5.3 保护范围研究 | 第75-82页 |
5.3.1 阶段一方案:整体式划定 | 第75-77页 |
5.3.2 阶段二方案:分类别划定 | 第77-79页 |
5.3.3 阶段三方案:分类别划定+选择性划定 | 第79-81页 |
5.3.4 各阶段方案对比总结 | 第81-82页 |
5.4 保护范围管理规定研究 | 第82-86页 |
5.4.1 重点保护区 | 第82-84页 |
5.4.2 一般保护区 | 第84-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瞿昙寺建设控制地带及其建设控制研究 | 第87-107页 |
6.1 瞿昙寺文物环境的类别及其对应的完整性、和谐性内容 | 第87-88页 |
6.2 划定瞿昙寺建设控制地带与制定其管理规定的影响因素 | 第88-89页 |
6.3 瞿昙寺建设控制地带研究 | 第89-96页 |
6.3.1 阶段一方案:整体式划定 | 第89-91页 |
6.3.2 阶段二方案:分类别划定 | 第91-93页 |
6.3.3 阶段三方案:分类别划定+选择性划定 | 第93-95页 |
6.3.4 各阶段方案对比总结 | 第95-96页 |
6.4 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研究 | 第96-106页 |
6.4.1 一类建设控制地带 | 第96-98页 |
6.4.2 二类建设控制地带 | 第98-102页 |
6.4.3 三类建设控制地带 | 第102-104页 |
6.4.4 四类建设控制地带 | 第104-10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图录 | 第115-119页 |
表录 | 第119-121页 |
附录:瞿昙寺遗产真实性、完整性评估表 | 第121-129页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