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国医学理论论文

唐代医人学医与仕进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6页
    (一)选题依据第12-13页
    (二)研究综述第13-15页
        1.医疗机构第13-14页
        2.唐代医学教育和医举第14页
        3.医官选任和迁转第14-15页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5页
    (四)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二章 唐代医人学医情况第16-24页
    (一)唐代医人学医原因第16-19页
        1.唐代医人学医的客观条件第16-18页
            (1)唐代医学水平的提高第16页
            (2)皇帝对医学的重视第16-18页
        2.唐代医人学医的主观动机第18-19页
            (1)尽孝与久病为医第18页
            (2)“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济世抱负第18页
            (3)将做医官作为进入官僚队伍的途径第18-19页
    (二)唐代医学教育第19-24页
        1.中央医学教育第19-22页
            (1)医学生入学要求第19页
            (2)修业内容与学制第19-21页
            (3)考试第21-22页
        2.地方医学教育第22-24页
            (1)地方医学的机构组织和规模第22页
            (2)学习内容、方法及学制第22-24页
第三章 唐代医人仕进第24-35页
    (一)仕进目标机构选择第24-25页
        1.中央医疗机构第24-25页
            (1)尚药局第24页
            (2)药藏局第24页
            (3)太医署第24-25页
        2.地方医疗机构第25页
    (二)仕进途径第25-35页
        1.通过医举考试入官第26-31页
            (1)唐代中央医学生的入官第26-29页
            (2)唐代地方医学生的入官第29页
            (3)唐代私医的入官第29-30页
            (4)“制举”入官第30-31页
        2.不经考试入官第31-32页
            (1)以“待诏”入为医官第31-32页
            (2)皇帝直接征召入为医官第32页
        3.两种途径的对比分析第32-35页
            (1)选拔医人的类型有所不同第32-33页
            (2)待遇、官职有所不同第33页
            (3)医举为主,非医举为辅第33-35页
第四章 唐代医官的考课与迁转第35-52页
    (一)唐代医官考课第35-40页
        1.唐代官员的考课制度第35-37页
            (1)流内官的考课第36-37页
            (2)流外官的考课第37页
        2.唐代医官的考课制度第37-40页
    (二)唐代医官的迁转第40-52页
        1.医官系统内的迁转第46-48页
            (1)部门内的迁转第46-47页
            (2)部门间的迁转第47-48页
        2.非医官系统与医官系统间的迁转第48-52页
            (1)非医术官迁为医术官第48-49页
            (2)医术官迁为非医术官第49-50页
            (3)非医举医官的迁转第50-52页
第五章 结语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作者简历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许承尧《西干志》及其价值研究
下一篇:明清时期庐州府社会激励研究--以庐州府地方志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