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竖缝式与仿生态式相结合的鱼道水力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鱼道发展历史 | 第11-15页 |
1.2.1 国外鱼道发展历史 | 第11-13页 |
1.2.2 国内鱼道发展历史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鱼道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3.1 国外鱼道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2 国内鱼道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鱼类与鱼道 | 第22-29页 |
2.1 鱼类的行为特性 | 第22-25页 |
2.1.1 鱼类的洄游 | 第22-24页 |
2.1.1.1 鱼类洄游的分类 | 第22-23页 |
2.1.1.2 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 | 第23-24页 |
2.1.2 鱼类的游泳能力 | 第24-25页 |
2.2 鱼道的布置原则 | 第25页 |
2.2.1 鱼道进口的布置 | 第25页 |
2.2.2 鱼道出口的布置 | 第25页 |
2.2.3 池室结构的布置 | 第25页 |
2.3 鱼道的分类及特点 | 第25-28页 |
2.3.1 传统工程鱼道 | 第26-28页 |
2.3.2 新型鱼道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竖缝式与仿生态式相结合的鱼道模型试验研究 | 第29-47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9-31页 |
3.2 目标鱼类及习性 | 第31页 |
3.3 模型设计及测点布置 | 第31-35页 |
3.3.1 模型设计 | 第31-33页 |
3.3.2 测点布置 | 第33-35页 |
3.4 试验工况 | 第35页 |
3.5 试验成果分析 | 第35-45页 |
3.5.1 沿程水深变化 | 第35-37页 |
3.5.2 池室最大流速 | 第37页 |
3.5.3 池室内及衔接段流态 | 第37-40页 |
3.5.4 代表池室流速分布 | 第40-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数值计算模型的选择与率定 | 第47-60页 |
4.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48-49页 |
4.2 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49-52页 |
4.2.1 控制方程 | 第49页 |
4.2.2 离散方法 | 第49页 |
4.2.3 紊流模型 | 第49-51页 |
4.2.4 多相流模型 | 第51页 |
4.2.5 求解算法 | 第51-52页 |
4.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设置 | 第52页 |
4.3.1 边界条件 | 第52页 |
4.3.2 初始条件 | 第52页 |
4.4 计算模型的率定 | 第52-58页 |
4.4.1 流量对比 | 第52-53页 |
4.4.2 流态对比 | 第53-54页 |
4.4.3 流速分布对比 | 第54-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仿生态鱼道数值模拟 | 第60-84页 |
5.1 体型结构 | 第60-62页 |
5.1.1 体型1 | 第60页 |
5.1.2 体型2 | 第60-61页 |
5.1.3 体型3 | 第61页 |
5.1.4 体型4 | 第61-62页 |
5.2 计算条件 | 第62-63页 |
5.2.1 模拟范围 | 第62页 |
5.2.2 边界条件 | 第62-63页 |
5.3 各体型数值模拟结果 | 第63-82页 |
5.3.1 体型1 | 第63-67页 |
5.3.2 体型2 | 第67-72页 |
5.3.3 体型3 | 第72-77页 |
5.3.4 体型4 | 第77-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总结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附录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