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4-26页 |
1.1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1.1.1 大肠杆菌形态特性 | 第14页 |
1.1.2 大肠杆菌培养特性 | 第14页 |
1.1.3 大肠杆菌生化特点 | 第14-15页 |
1.2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的原理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 大肠杆菌危害 | 第16页 |
1.4 大肠杆菌抗药性 | 第16-22页 |
1.4.1 大肠杆菌抗药现状 | 第17-18页 |
1.4.2 大肠杆菌抗药机制 | 第18-22页 |
1.4.2.1 大肠杆菌对内酰胺类抗菌药抗药机制 | 第18-19页 |
1.4.2.2 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抗药机制 | 第19-21页 |
1.4.2.3 大肠杆菌对氨基糖类抗菌药抗药机制 | 第21-22页 |
1.5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5.1 耶尔森菌强毒力岛 | 第23页 |
1.5.2 LEE毒力岛 | 第23页 |
1.6 联合用药 | 第23-25页 |
1.6.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 | 第24页 |
1.6.2 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 第24-25页 |
1.6.2.1 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 第24页 |
1.6.2.2 内酰胺类与喹诺酮类联合 | 第24-25页 |
1.6.2.3 四环素类与氟苯尼考联合 | 第25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41页 |
2.1 材料 | 第26-28页 |
2.1.1 试验菌株 | 第26页 |
2.1.2 标准菌株 | 第26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2.1.4 主要药物试剂 | 第27页 |
2.1.5 主要培养基配置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41页 |
2.2.1 采集样品处理 | 第28页 |
2.2.2 菌株鉴定 | 第28-29页 |
2.2.3 分离菌株保存 | 第29页 |
2.2.4 大肠杆菌抗药性检测 | 第29-30页 |
2.2.5 多抗高抗菌株筛选 | 第30页 |
2.2.6 多抗高抗大肠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第30-34页 |
2.2.6.1 大肠杆菌管家基因的引物序列合成 | 第30-31页 |
2.2.6.2 大肠杆菌DNA提取 | 第31-32页 |
2.2.6.3 MLST的PCR反应条件 | 第32页 |
2.2.6.4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 第32-33页 |
2.2.6.5 PCR产物胶回收 | 第33-34页 |
2.2.6.6 测序及测序结果分析 | 第34页 |
2.2.7 多抗高抗大肠杆菌抗药基因检测 | 第34-36页 |
2.2.7.1 大肠杆菌抗药基因的引物序列合成 | 第34-36页 |
2.2.7.2 大肠杆菌DNA提取 | 第36页 |
2.2.7.3 PCR反应条件 | 第36页 |
2.2.7.4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 第36页 |
2.2.8 多抗高抗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 第36-38页 |
2.2.8.1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引物序列合成 | 第36-38页 |
2.2.8.2 大肠杆菌DNA提取 | 第38页 |
2.2.8.3 PCR反应条件 | 第38页 |
2.2.8.4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 第38页 |
2.2.9 多抗高抗大肠杆菌联合用药 | 第38-41页 |
2.2.9.1 菌株复苏及细菌浓度测定 | 第38-39页 |
2.2.9.2 联合用药组合的筛选 | 第39页 |
2.2.9.3 棋盘法联合药敏试验 | 第39-40页 |
2.2.9.4 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62页 |
3.1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41-43页 |
3.1.1 分离菌株的菌落特点 | 第41-42页 |
3.1.2 MALDI-TOF质谱仪鉴定菌株图谱 | 第42-43页 |
3.2 大肠杆菌抗药性检测结果 | 第43-45页 |
3.2.1 质控菌株药敏结果 | 第43页 |
3.2.2 动物源大肠杆菌抗药性统计 | 第43页 |
3.2.3 动物源大肠杆菌多重抗药性统计 | 第43-45页 |
3.3 多抗高抗大肠杆菌分析 | 第45-55页 |
3.3.1 多抗高抗菌株筛选结果 | 第45-46页 |
3.3.2 多抗高抗菌株MLST分型 | 第46-47页 |
3.3.2.1 多抗高抗菌株管家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46页 |
3.3.2.2 多抗高抗菌株管家基因测序结果 | 第46-47页 |
3.3.3 多抗高抗抗药基因检测 | 第47-52页 |
3.3.3.1 多抗高抗菌株抗药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47-50页 |
3.3.3.2 多抗高抗菌株抗药基因谱 | 第50-52页 |
3.3.4 多抗高抗菌株毒力基因检测 | 第52-53页 |
3.3.4.1 多抗高抗菌株毒力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52-53页 |
3.3.4.2 多抗高抗菌株毒力基因谱 | 第53页 |
3.3.5 多抗高抗菌株抗药基因与毒力基因结果 | 第53-55页 |
3.4 多抗高抗菌株联合用药结果 | 第55-62页 |
4 讨论 | 第62-65页 |
4.1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 第62页 |
4.2 大肠杆菌抗药表型 | 第62-63页 |
4.3 多抗高抗大肠杆菌MLST分型 | 第63页 |
4.4 多抗高抗大肠杆菌抗药基因型 | 第63页 |
4.5 多抗高抗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型 | 第63-64页 |
4.6 多抗高抗大肠杆菌联合用药 | 第64-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