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4-3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0页 |
1.2.1 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的研究状况 | 第16-19页 |
1.2.2 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的研究状况 | 第19-24页 |
1.2.3 活性粉末混凝土组合构件的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2.4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应用现状 | 第28-30页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2 RPC-NC叠合界面抗剪性能研究 | 第32-58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剪切试件的设计 | 第32-34页 |
2.3 剪切试件的制作 | 第34-36页 |
2.4 剪切试验方案 | 第36-38页 |
2.4.1 加载装置 | 第36-37页 |
2.4.2 测点布置与测试仪器 | 第37-38页 |
2.4.3 加载方法与测量内容 | 第38页 |
2.5 材性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2.6 主要试验现象 | 第39-41页 |
2.7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2.7.1 荷载-界面滑移曲线分析 | 第41-46页 |
2.7.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9页 |
2.8 叠合界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49-56页 |
2.8.1 已有计算模型对抗剪承载力的估计 | 第49-54页 |
2.8.2 剪切试件承载力简化模型 | 第54-56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3 RPC-NC叠合梁抗弯试验研究 | 第58-85页 |
3.1 引言 | 第58页 |
3.2 试验梁的设计 | 第58-60页 |
3.3 试验梁的制作 | 第60-62页 |
3.4 叠合梁试验方案 | 第62-64页 |
3.4.1 加载装置 | 第62页 |
3.4.2 测试仪器与测点布置 | 第62-64页 |
3.4.3 加载制度与测量内容 | 第64页 |
3.5 材性试验结果 | 第64-65页 |
3.6 试验现象 | 第65-79页 |
3.7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9-84页 |
3.7.1 荷载-挠度曲线分析 | 第79-80页 |
3.7.2 开裂荷载与极限承载力 | 第80-81页 |
3.7.3 混凝土应变分析 | 第81-8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4 RPC-NC叠合梁抗裂性能分析 | 第85-116页 |
4.1 引言 | 第85页 |
4.2 叠合梁开裂弯矩计算模型建立 | 第85-87页 |
4.3 本文叠合梁试件开裂弯矩的计算 | 第87-99页 |
4.3.1 起裂于NC的情况 | 第89-90页 |
4.3.2 起裂位置由NC转为RPC的情况 | 第90-94页 |
4.3.3 起裂于RPC的情况 | 第94-95页 |
4.3.4 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对比 | 第95-96页 |
4.3.5 开裂弯矩简化计算公式 | 第96-99页 |
4.4 RPC-NC叠合梁刚度的计算 | 第99-110页 |
4.4.1 叠合梁刚度的数值分析 | 第100-106页 |
4.4.2 叠合梁刚度简化计算公式 | 第106-110页 |
4.5 RPC-NC叠合梁裂缝宽度计算 | 第110-114页 |
4.5.1 平均裂缝间距 | 第111-112页 |
4.5.2 最大裂缝宽度 | 第112-11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5 RPC-NC叠合梁承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116-150页 |
5.1 引言 | 第116页 |
5.2 叠合梁抗弯承载力理论研究 | 第116-126页 |
5.2.1 极限抗弯承载力分析 | 第116-123页 |
5.2.2 界限配筋率 | 第123-126页 |
5.3 叠合梁抗剪性能数值分析 | 第126-149页 |
5.3.1 转角软化桁架模型 | 第127-130页 |
5.3.2 固角软化桁架模型 | 第130-133页 |
5.3.3 软化桁架模型与有限元的结合 | 第133-139页 |
5.3.4 叠合梁抗剪承载的分析结果 | 第139-147页 |
5.3.5 叠合梁抗剪承载的计算公式 | 第147-1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6 基于XFEM的叠合梁裂缝扩展模拟及其OPENSEES实现 | 第150-190页 |
6.1 引言 | 第150页 |
6.2 扩展有限元理论的实现细节 | 第150-165页 |
6.2.1 扩展有限元理论 | 第150-151页 |
6.2.2 单元位移模式的构造及其有限元列式 | 第151-155页 |
6.2.3 附加自由度的处理方法 | 第155-157页 |
6.2.4 单元的积分方案 | 第157-161页 |
6.2.5 粘聚裂缝的扩展有限元法控制方程 | 第161-163页 |
6.2.6 追踪裂缝形态的水准集法 | 第163-165页 |
6.3 基于OPENSEES的扩展有限元法 | 第165-182页 |
6.3.1 OpenSees程序架构与开发原理 | 第165-171页 |
6.3.2 XFEM单元类模型的创建 | 第171-177页 |
6.3.3 裂缝面法向作用力的材料模型 | 第177-178页 |
6.3.4 粘聚裂缝扩展分析算法 | 第178-182页 |
6.4 叠合梁裂缝扩展过程数值分析 | 第182-18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89-19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90-193页 |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90-191页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91-19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92-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0页 |
作者简历 | 第200-20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