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7页 |
1.2.1 成长性定义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成长性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3 成长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企业成长性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企业成长性的内涵 | 第21页 |
2.2 企业成长性的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2.2.1 早期企业成长理论 | 第22页 |
2.2.2 现代企业成长理论 | 第22-23页 |
2.3 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2.3.1 影响企业成长性的财务因素 | 第23-24页 |
2.3.2 影响企业成长性的技术创新因素 | 第24页 |
2.3.3 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人力资源因素 | 第24-25页 |
2.4 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选取及评价方法选择 | 第25-27页 |
2.4.1 企业成长性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25-26页 |
2.4.2 企业成长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6-27页 |
第3章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简介及其成长性现状分析 | 第27-44页 |
3.1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简介 | 第27-30页 |
3.1.1 历史沿革 | 第27页 |
3.1.2 股权结构 | 第27-28页 |
3.1.3 组织机构 | 第28-29页 |
3.1.4 经营范围 | 第29-30页 |
3.2 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预测 | 第30-36页 |
3.2.1 机器人的定义及分类 | 第30-33页 |
3.2.2 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3.2.3 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 | 第34-36页 |
3.3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成长性现状描述 | 第36-44页 |
3.3.1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基本财务现状 | 第36-41页 |
3.3.2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技术创新现状 | 第41页 |
3.3.3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 第41-44页 |
第4章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构建与测评 | 第44-59页 |
4.1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成长性模型的构建 | 第44-46页 |
4.1.1 成长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44-45页 |
4.1.2 成长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5-46页 |
4.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46页 |
4.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成长性测评过程 | 第46-54页 |
4.3.1 指标的同趋势化处理和因子分析适合度检验 | 第46-47页 |
4.3.2 提取公因子和公因子命名 | 第47-50页 |
4.3.3 因子得分模型 | 第50-51页 |
4.3.4 评价结果 | 第51-54页 |
4.4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成长性分析 | 第54-59页 |
4.4.1 财务因素对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成长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2 技术创新能力对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成长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3 人力资源能力对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成长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第5章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成长性评价及提升对策 | 第59-65页 |
5.1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成长性评价 | 第59-62页 |
5.1.1 成长性良好的优势 | 第59-62页 |
5.1.2 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 第62页 |
5.2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成长性提升对策 | 第62-65页 |
5.2.1 整合资源降低成本 | 第63页 |
5.2.2 加强管理储备专业人才 | 第63页 |
5.2.3 寻求并购式成长的机遇 | 第63-64页 |
5.2.4 优化库存结构提高存货周转率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5-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6.2 论文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