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4.1 女性高等教育 | 第14页 |
1.4.2 女性主义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5.2 比较分析法 | 第15-16页 |
1.5.3 历史研究法 | 第16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2.1 教育公平理论 | 第18页 |
2.2 社会性别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20-28页 |
3.1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第20-22页 |
3.2 建国初期 | 第22-23页 |
3.3 文革时期 | 第23-24页 |
3.4 改革开放时期 | 第24-28页 |
第四章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8页 |
4.1 高等教育隐性性别差异 | 第28-31页 |
4.1.1 教育系统内部隐性性别差异 | 第28-30页 |
4.1.2 高等教育系统外部隐性性别差异 | 第30-31页 |
4.2 高等教育专业分布不均 | 第31-33页 |
4.2.1 文理专业中性别分离 | 第31-33页 |
4.2.2 女性特色专业贫缺 | 第33页 |
4.3 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 | 第33-34页 |
4.3.1 女性学课程过于贫乏 | 第33-34页 |
4.3.2 女性就业针对性课程缺乏 | 第34页 |
4.4 就业市场环境不稳定 | 第34-36页 |
4.4.1 隐性性别拒绝明显 | 第34-36页 |
4.4.2 市场管理监督不到位 | 第36页 |
4.5 女性自我发展意识规划缺失 | 第36-38页 |
4.5.1 职业生涯规划紊乱 | 第36-37页 |
4.5.2 内在修养不足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发展女性高等教育对策的研究 | 第38-46页 |
5.1 消除高等教育中的隐性差异 | 第38-39页 |
5.1.1 缩小城乡差异,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女性高等教育 | 第38页 |
5.1.2 保障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 | 第38-39页 |
5.2 平衡专业分布 | 第39-40页 |
5.2.1 缩小文理科划分区域,增设文理综合型专业 | 第39-40页 |
5.2.2 开设女性特色专业,培养应用型女性人才 | 第40页 |
5.3 丰富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 第40-42页 |
5.3.1 开设针对女性特色理论性课程 | 第40-41页 |
5.3.2 开展女性实务性教育课程 | 第41-42页 |
5.4 优化社会就业市场环境 | 第42-43页 |
5.4.1 建立平等劳动力市场,努力消除性别拒绝 | 第42-43页 |
5.4.2 构建女性人才档案管理机构,加强市场监督 | 第43页 |
5.5 提升女性自我修养 | 第43-46页 |
5.5.1 培养女性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女性竞争意识 | 第43-44页 |
5.5.2 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