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案件介绍及其争议焦点 | 第9-15页 |
1.1 案件简介 | 第9页 |
1.2 争议焦点 | 第9-10页 |
1.2.1 行为人所持的“枪形物”是否属于刑法意义上的“枪支”? | 第9-10页 |
1.2.2 行为人有无犯罪故意? | 第10页 |
1.2.3 行为人的行为有无社会危害性? | 第10页 |
1.3 类似案件的比较 | 第10-15页 |
1.3.1 类似案件的介绍 | 第10-12页 |
1.3.2 类似案件的争议焦点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案件争议焦点之法理分析 | 第15-33页 |
2.1 客观方面如何界定刑法意义上的“枪支” | 第15-23页 |
2.1.1 枪支认定标准的变化过程 | 第15-17页 |
2.1.2 枪支、仿真枪和玩具枪的区分标准 | 第17-18页 |
2.1.3 现行枪支认定标准是否合理 | 第18-20页 |
2.1.4 刑法中枪支认定标准的适格制定主体 | 第20-22页 |
2.1.5 赵春华涉枪案件中能否适用现行枪支认定标准 | 第22-23页 |
2.2 主观方面如何认定犯罪故意 | 第23-29页 |
2.2.1 犯罪故意的认识及其错误理论 | 第23-24页 |
2.2.2 赵春华是否明知其持有的是“枪支”? | 第24-27页 |
2.2.3 赵春华是否对“违反枪支管理规定”存在明知? | 第27-29页 |
2.3 赵春华的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 | 第29-31页 |
2.3.1 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 第29-30页 |
2.3.2 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中的出罪功能 | 第30-31页 |
2.4 仿真枪案件“同案异判”现象的成因分析 | 第31-33页 |
2.4.1 法律自身的不健全 | 第31-32页 |
2.4.2 司法人员的个体差异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由仿真枪案件引发的思考与建议 | 第33-38页 |
3.1 刑法意义上“枪支”认定标准之完善 | 第33-34页 |
3.2 从源头上杜绝仿真枪的生产和销售 | 第34页 |
3.3 在仿真枪案件的处理中防止“客观归罪” | 第34-35页 |
3.4 通过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来维护司法统一 | 第35-36页 |
3.5 通过落实普法责任制来预防涉枪案件的频发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