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

饲用缓释尿素对后备奶牛和肉牛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英文缩略表第3-5页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17页
    1.1 NPN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在饲粮中的应用第13-14页
    1.2 NPN对反刍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第14页
    1.3 血液生化指标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第14-16页
    1.4 血常规指标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第16页
    1.5 NPN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第16-17页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2.1 本研究的目的第17页
    2.2 研究意义第17页
    2.3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三章 添加缓释尿素对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及甲烷产量的的影响第18-28页
    3.1 引言第1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3.2.1 试验动物与饲粮第18页
        3.2.2 饲粮样品处理第18-19页
        3.2.3 体外培养产气法第19页
        3.2.4 产气量计算第19-20页
        3.2.5 产气规律拟合第20页
        3.2.6 统计分析第20-21页
    3.3 试验结果第21-24页
        3.3.1 不同缓释尿素添加比例对体外发酵产气的影响第21-23页
        3.3.2 不同缓释尿素添加比例对体外发酵产甲烷的影响第23-24页
        3.3.3 不同缓释尿素添加比例对饲粮降解率及发酵液指标的影响第24页
    3.4 讨论第24-26页
        3.4.1 不同缓释尿素添加比例对体外发酵产气的影响第24-25页
        3.4.2 不同缓释尿素添加比例对体外发酵产甲烷的影响第25页
        3.4.3 不同缓释尿素添加比例对饲粮降解率及发酵液指标的影响第25-26页
    3.5 小结第26-28页
第四章 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缓释尿素对后备奶牛生长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第28-40页
    4.1 引言第2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28-31页
        4.2.1 试验时间与地点第28-29页
        4.2.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第29页
        4.2.3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第29-31页
        4.2.4 数据分析第31页
    4.3 试验结果第31-36页
        4.3.1 干物质摄取量和平均日增重第31-33页
        4.3.2 瘤胃及血清代谢指标第33-34页
        4.3.3 后备奶牛血常规第34-36页
    4.4 讨论第36-39页
        4.4.1 尿素添加对干物质采食量、日增重和饲粮转化率的影响第36页
        4.4.2 尿素对后备奶牛瘤胃指标的影响第36-37页
        4.4.3 缓释尿素对后备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第37页
        4.4.4 缓释尿素对后备奶牛血常规指标的影响第37-39页
    4.5 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添加不同 NPN 饲粮对异地育肥牦牛与(秦川×西门塔尔)西杂牛生长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第40-52页
    5.1 引言第40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40-43页
        5.2.1 试验时间与地点第40-41页
        5.2.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第41页
        5.2.3 血液及饲粮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第41-43页
        5.2.4 统计分析第4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3-48页
        5.3.1 生长性能第43-44页
        5.3.2 体温第44页
        5.3.3 血常规指标第44-48页
        5.3.4 血清生化指标第48页
    5.4 讨论第48-51页
        5.4.1 生长性能第48页
        5.4.2 牦牛和西杂牛的体温第48-49页
        5.4.3 牦牛的西杂牛的血常规第49-50页
        5.4.4 牦牛和西杂牛的血清生化指标第50-51页
    5.5 小结第51-5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2-53页
    6.1 研究结论第52页
    6.2 研究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畜与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下一篇:施肥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