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生标化合物对色林错末次冰期以来生态环境演变的响应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前言第8-24页
    1.1 末次冰期研究的意义第8-9页
    1.2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气候环境研究现状与进展第9-15页
    1.3 论文选题的依据及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5 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概念和基础理论第18-19页
        1.5.1 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定义第18页
        1.5.2 在自然界生物和地质沉积物中分布第18-19页
    1.6 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第19-24页
        1.6.1 海相沉积物分子化石第21页
        1.6.2 湖泊沉积物分子化石第21-22页
        1.6.3 土壤中的分子化石第22页
        1.6.4 泥炭中的分子化石第22-23页
        1.6.5 雪冰和洞穴沉积物中的分子化石第23-24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4-29页
    2.1 自然地理特征第24-25页
    2.2 地形地貌特征第25-27页
    2.3 气候特征第27-28页
    2.4 水系及自然资源第28-29页
第三章 样品采集第29-32页
第四章 样品分析和结果第32-46页
    4.1 样品年代测定第32-34页
    4.2 有机质含量测定第34-36页
    4.3 饱和烃组分分析第36-37页
        4.3.1 原理第36-37页
        4.3.2 样品分析第37页
    4.4 有机质含量第37-38页
    4.5 饱和烃分布特征第38-45页
    4.6 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青藏高原色林错末次冰期以来古环境重建第46-57页
    5.1 古环境指标环境指示意义第46-49页
        5.1.1 有机质含量的环境意义第46页
        5.1.2 饱和烃分布及参数的环境意义第46-49页
    5.2 色林错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生态环境演变第49-55页
    5.3 小结第55-57页
第六章 结论第57-59页
    6.1 有机质来源第57页
    6.2 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变第57-58页
    6.3 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工作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9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InVEST模型的称钩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下一篇:半干旱区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