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1.1 研究开发贮氢材料的意义 | 第14-16页 |
1.2 贮氢原理 | 第16-17页 |
1.3 贮氢材料的种类 | 第17-18页 |
1.4 镁基贮氢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18-21页 |
1.5 二元镁基贮氢材料的球磨工艺及性能研究 | 第21-22页 |
1.6 多元镁基贮氢材料的球磨工艺及性能 | 第22-26页 |
1.7 镁基复合贮氢材料的球磨工艺与性能研究 | 第26-28页 |
1.8 球磨镁基贮氢材料的自放电性能研究 | 第28-29页 |
1.9 球磨镁基贮氢材料循环寿命研究 | 第29-31页 |
1.10 镁基贮氢材料的近期研究重点 | 第31-32页 |
1.11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本文的研究思路、实验方案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33-39页 |
2.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33页 |
2.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2.3 实验采用主要原材料及规格 | 第34-35页 |
2.4 试样制备方法 | 第35-37页 |
2.4.1 球磨样品制备方法 | 第35页 |
2.4.2 热处理样品制备工艺 | 第35-36页 |
2.4.3 电极样品制备工艺 | 第36页 |
2.4.4 贮氢电池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36-37页 |
2.5 样品结构分析方法 | 第37页 |
2.5.1 常温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 | 第37页 |
2.5.2 高温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 | 第37页 |
2.6 形貌及能谱分析方法 | 第37页 |
2.7 样品性能测试方法 | 第37-39页 |
2.7.1 热稳定性能测试方法 | 第37页 |
2.7.2 电化学活化性能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2.7.3 大电流充放电实验方法 | 第38页 |
2.7.4 自放电性能测试方法 | 第38页 |
2.7.5 循环稳定性能测试方法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球磨工艺对MgNi二元合金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9-59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磨球配比的影响 | 第39-42页 |
3.2.1 球磨能量与磨球配比的关系 | 第39-41页 |
3.2.2 磨球配比对MgNi二元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 第41页 |
3.2.3 磨球配比对MgNi样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不同速度球磨的MgNi样品的相结构及性能分析 | 第42-46页 |
3.3.1 球磨速度对MgNi样品物相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2 球磨速度对MgNi样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3-46页 |
3.4 MgNi样品的性能与球磨时间的关系 | 第46-50页 |
3.5 球料比对MgNi样品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第50-54页 |
3.5.1 球料比对MgNi相结构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2 球料比与MgNi样品电化学性能的关系 | 第51-54页 |
3.6 球磨参数与MgNi样品粒度、电化学性能的关系 | 第54页 |
3.7 球磨MgNi样品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4-57页 |
3.7.1 MgNi样品的活化性能 | 第54-55页 |
3.7.2 球磨MgNi样品的放电曲线与电流的关系 | 第55页 |
3.7.3 球磨MgNi样品的自放电性能分析 | 第55-56页 |
3.7.4 球磨MgNi样品的循环稳定性能分析 | 第56-5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球磨Mg-Ni非晶的形成机理及热稳定性能研究 | 第59-80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Mg-Ni样品在球磨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 第59-64页 |
4.2.1 磨球的运动速度 | 第59-61页 |
4.2.2 样品温度达到镁熔点时磨球间粉末质量的理论计算 | 第61-63页 |
4.2.3 从球磨试验结果估算样品的最大温升 | 第63-64页 |
4.2.4 使镁粉熔化的最小球磨速度 | 第64页 |
4.3 球磨Mg-Ni非晶的形成及机理 | 第64-69页 |
4.3.1 Mg-Ni样品在球磨过程中的形貌变化规律 | 第64-66页 |
4.3.2 Mg-Ni样品在球磨过程中微区成分的变化规律 | 第66-67页 |
4.3.3 Mg-Ni样品在球磨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规律 | 第67-68页 |
4.3.4 球磨Mg-Ni非晶形成的熔化-相互扩散-快速凝固机理 | 第68-69页 |
4.4 球磨MgNi非晶的热稳定性能研究 | 第69-73页 |
4.4.1 引言 | 第69页 |
4.4.2 球磨参数对MgNi非晶粉末差热曲线的影响 | 第69-73页 |
4.4.2.1 球磨速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2.2 球料比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2.3 球磨时间的影响 | 第71-72页 |
4.4.2.4 磨球配比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3 球磨MgNi样品的热稳定性能与球磨参数的关系 | 第73页 |
4.5 球磨MgNi非晶在加热过程中的相变及机理 | 第73-78页 |
4.5.1 加热过程中MgNi非晶的相转变规律 | 第73-75页 |
4.5.2 球磨MgNi非晶在加热过程中的相变序列 | 第75-76页 |
4.5.3 球磨MgNi非晶在加热过程中的相变机理 | 第76-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稀土取代元素对镁基贮氢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第80-99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稀土取代元素对球磨镁基贮氢材料相结构的影响 | 第80-82页 |
5.3 球磨镁基非晶的热稳定性能与稀土取代元素的关系 | 第82-85页 |
5.4 球磨含稀土多元镁基贮氢合金的形貌分析 | 第85-87页 |
5.4.1 球磨Mg_(0.95)M_(0.05)Ni(M=La,Pr,Nd,Y)三元合金的形貌分析 | 第85-86页 |
5.4.2 球磨Mg_(0.95)La_(0.03)M_(0.02)Ni(M=Pr,Nd,Y)四元合金形貌分析 | 第86-87页 |
5.5 稀土取代元素与镁基贮氢合金综合电化学性能的关系 | 第87-97页 |
5.5.1 稀土取代元素对活化性能的影响 | 第87-91页 |
5.5.2 镁基贮氢材料的自放电性能与稀土取代元素的关系 | 第91-92页 |
5.5.2.1 稀土取代元素对球磨MgNi样品自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91-92页 |
5.5.2.2 稀土取代元素对Mg_(0.95)La_(0.05)Ni自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92页 |
5.5.3 稀土取代元素对镁基贮氢材料大电流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92-95页 |
5.5.4 稀土取代元素对循环稳定性能的影响 | 第95-97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球磨Mg-LaNi_5复合贮氢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第99-118页 |
6.1 引言 | 第99页 |
6.2 球磨Mg-X~(wt)%LaNi_5(X=59~85)样品结构分析 | 第99-104页 |
6.2.1 球磨样品的相结构 | 第99-103页 |
6.2.2 球磨样品中各相的晶粒尺寸 | 第103-104页 |
6.3 Mg-X~(wt)%LaNi_5(X=59~85)样品的热稳定性 | 第104-108页 |
6.4 Mg-X~(wt)%LaNi_5(X=59~85)热处理样品的晶粒尺寸 | 第108-109页 |
6.5 Mg-X~(wt)%LaNi_5(X=59~85)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109-111页 |
6.6 Mg-X~(wt)%LaNi_5(X=59~85)样品的活化性能 | 第111-114页 |
6.6.1 球磨时间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6.6.2 样品成分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6.7 球磨Mg-X~(wt)%LaNi_5(X=59~85)合金的自放电性能 | 第114-115页 |
6.8 Mg-X~(wt)%LaNi_5(X=59~85)样品的大电流放电性能 | 第115-116页 |
6.9 Mg-X~(wt)%LaNi_5(X=59~85)样品的循环充放电性能 | 第116-117页 |
6.10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镁基贮氢材料的自放电机理及容量衰减机理研究 | 第118-134页 |
7.1 引言 | 第118页 |
7.2 球磨镁基贮氢材料的自放电机理研究 | 第118-123页 |
7.2.1 在自放电过程中样品电压的变化规律 | 第118-120页 |
7.2.2 样品在自放电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规律 | 第120-122页 |
7.2.3 球磨镁基贮氢材料的自放电机理 | 第122-123页 |
7.3 镁基贮氢材料的容量衰减机理分析 | 第123-132页 |
7.3.1 镁基贮氢电池样品的容量衰减特性 | 第123-124页 |
7.3.2 样品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的相转变规律 | 第124-128页 |
7.3.3 样品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的形貌变化规律 | 第128-131页 |
7.3.4 镁基贮氢材料的容量衰减机理 | 第131-132页 |
7.4 本章小节 | 第132-134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134-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