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公允价值应用的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公允价值应用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公允价值应用的研究内容 | 第13-23页 |
1.3.1 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1.3.2 公允价值应用的具体范围 | 第19-20页 |
1.3.3 公允价值的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 | 第20-21页 |
1.3.4 公允价值的估价方法 | 第21-22页 |
1.3.5 估价方法的参照信息 | 第22页 |
1.3.6 参照信息的等级 | 第22-23页 |
1.3.7 公允价值应用的相关披露 | 第23页 |
1.4 公允价值应用的研究路线 | 第23-24页 |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公允价值应用综述 | 第25-44页 |
2.1 公允价值的概念 | 第25-27页 |
2.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 第25-26页 |
2.1.2 公允价值概念的通俗理解 | 第26页 |
2.1.3 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专业术语 | 第26-27页 |
2.2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 | 第27-28页 |
2.3 公允价值产生的历史条件 | 第28-31页 |
2.3.1 公允价值随着会计目标的发展而发展 | 第28-29页 |
2.3.2 会计计量理论在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的发展 | 第29-30页 |
2.3.3 经济的发展促使公允价值应用范围不断扩展 | 第30-31页 |
2.4 公允价值应用的条件 | 第31页 |
2.4.1 市场环境 | 第31页 |
2.4.2 会计信息质量 | 第31页 |
2.4.3 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 第31页 |
2.5 公允价值在美国的应用 | 第31-34页 |
2.5.1 20 世纪70 年代——应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类项目 | 第31-32页 |
2.5.2 20 世纪80 年代——公允价值估价方法的探索 | 第32页 |
2.5.3 20 世纪90 年代——现值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披露的强化 | 第32-33页 |
2.5.4 21 世纪——公允价值计量的里程碑:SFA5157 | 第33-34页 |
2.6 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2.7 公允价值在欧盟各国的应用 | 第35-37页 |
2.7.1 公允价值在英国的应用 | 第36页 |
2.7.2 公允价值在德国的应用 | 第36-37页 |
2.8 公允价值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 第37页 |
2.9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 第37-44页 |
2.9.1 公允价值在我国短暂而曲折的应用历程 | 第37-40页 |
2.9.2 新准则应用公允价值的主要范围 | 第40-44页 |
第三章 公允价值应用的优势、劣势分析 | 第44-59页 |
3.1 会计计量观念的发展 | 第44-47页 |
3.1.1 从可靠性向兼顾相关性的发展 | 第44-45页 |
3.1.2 从信息观向计量观的发展 | 第45-46页 |
3.1.3 从重视交易结果向兼顾持有过程的发展 | 第46-47页 |
3.2 传统计量属性简述 | 第47-49页 |
3.2.1 历史成本(historicoal cost) | 第47-48页 |
3.2.2 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 | 第48页 |
3.2.3 现行市价(current market value) | 第48-49页 |
3.2.4 可实现净值(net realizable value) | 第49页 |
3.2.5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present value of future cash flow) | 第49页 |
3.3 公允价值计量与传统计量属性相比的优势分析 | 第49-56页 |
3.3.1 能使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 | 第50页 |
3.3.2 能快速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全面 | 第50-51页 |
3.3.3 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 | 第51-52页 |
3.3.4 使会计以成本为核心转向兼以价值为核心 | 第52页 |
3.3.5 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 第52-53页 |
3.3.6 有助于缓解经营者短期行为与企业长远发展的对立 | 第53页 |
3.3.7 能够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财意识 | 第53页 |
3.3.8 公允价值计量有助于资本保全 | 第53-54页 |
3.3.9 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 | 第54页 |
3.3.10 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投资性房地产的现实价值 | 第54-55页 |
3.3.11 公允价值是个人诚信与社会和谐的货币表现 | 第55-56页 |
3.4 公允价值计量与传统会计计量属性相比的劣势分析 | 第56-59页 |
3.4.1 缺乏专门的理论与法律规范 | 第56页 |
3.4.2 可能增加报表项目的波动性,易导致价格过度偏离价值 | 第56页 |
3.4.3 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 第56-57页 |
3.4.4 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 第57页 |
3.4.5 可能增加企业的实施成本 | 第57页 |
3.4.6 金融危机的“放大器”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我国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第59-66页 |
4.1 目前我国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存在的问题 | 第59-62页 |
4.1.1 缺乏宏观框架性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的具体方案 | 第59页 |
4.1.2 缺乏复合型会计人才 | 第59页 |
4.1.3 面临企业高管人员与会计人员道德风险的挑战 | 第59-60页 |
4.1.4 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不完善 | 第60-61页 |
4.1.5 关联方交易与内部人控制影响了价格的公允性 | 第61页 |
4.1.6 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和市场信息 | 第61-62页 |
4.2 公允价值应用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62-66页 |
4.2.1 市场环境 | 第62页 |
4.2.2 法制环境 | 第62-63页 |
4.2.3 监管环境 | 第63-64页 |
4.2.4 社会心理 | 第64页 |
4.2.5 信息不对称 | 第64-65页 |
4.2.6 缺乏行业管理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 | 第66-69页 |
5.1 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 第66-67页 |
5.1.1 会计服务对象(客户)多元化趋势 | 第66页 |
5.1.2 通货膨胀与物价变动 | 第66页 |
5.1.3 新的经济业务与经营活动 | 第66-67页 |
5.2 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一个渐进的国际趋同过程 | 第67页 |
5.3 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基本成熟 | 第67-69页 |
第六章 公允价值应用的治理研究 | 第69-80页 |
6.1 提高社会福利是所有组织的共同目标 | 第69-70页 |
6.2 政府的强制作用与法定地位——制定规则并只能是裁判 | 第70-75页 |
6.2.1 制定法律法规,以法的形式规范公允价值的应用 | 第70-71页 |
6.2.2 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应用的理论与操作体系 | 第71页 |
6.2.3 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提高监管水平 | 第71-72页 |
6.2.4 建立统一、开放且充分竞争的法制化市场经济 | 第72-73页 |
6.2.5 建立市场价格信息数据库和数据网络,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 第73-75页 |
6.2.6 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维护国家利益 | 第75页 |
6.3 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在法律框架下制定行业准则 | 第75-78页 |
6.3.1 在法的框架下,制定可操作的公允价值行业规范 | 第75-76页 |
6.3.2 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 | 第76-77页 |
6.3.3 完善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作用 | 第77页 |
6.3.4 建立行业监管体制,提高行业协会的服务职能 | 第77-78页 |
6.4 企业是公允价值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舞好“双刃剑” | 第78-79页 |
6.4.1 注重成本与效益 | 第78页 |
6.4.2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真实提供公允价值信息 | 第78-79页 |
6.4.3 利用本企业收集的市场价格信息,监督同类信息的公允性 | 第79页 |
6.5 在公允价值应用中,个人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 | 第79-80页 |
第七章 公允价值应用的实例研究 | 第80-101页 |
7.1 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应用 | 第80-98页 |
7.1.1 三年来,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 | 第80-81页 |
7.1.2 披露信息完全不相同 | 第81-86页 |
7.1.3 信息披露不相同的根源在于政府、行业协会没有规范 | 第86页 |
7.1.4 上市公司利润总额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回归分析 | 第86-98页 |
7.2 对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可操作性构想 | 第98-101页 |
7.2.1 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个人的协同 | 第98页 |
7.2.2 由投资性房地产逐步扩展到其他行业 | 第98页 |
7.2.3 构想公允价值应用的模板 | 第98-101页 |
结束语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