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论文

NART2网络群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自适应谐振理论第11-13页
        1.2.1 自适应谐振理论背景第11-12页
        1.2.2 自适应谐振理论模型的起源第12-13页
    1.3 ART2网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8页
        1.4.1 选题意义第15-16页
        1.4.2 本文主要工作第16-18页
第二章 ART2网络的结构和原理第18-29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自适应谐振理论第18-19页
    2.3 ART2网络的结构和原理第19-25页
        2.3.1 ART2网络的结构第20页
        2.3.2 ART2网络的基本原理第20-21页
        2.3.3 ART2网络的数学描述第21-24页
        2.3.4 ART2网络参数设置第24-25页
    2.4 ART2网络学习过程分析第25-28页
        2.4.1 F_1场自稳定第25-26页
        2.4.2 F_2场反馈后F_1场的学习第26页
        2.4.3 LTM常用的学习规则第26-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具有幼态延续特征的ART2网络—NART2网络第29-44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幼态延续概念第29页
    3.3 NART2网络设计第29-34页
        3.3.1 幼态延续概念实现第29-30页
        3.3.2 活跃度指示器及其作用第30-31页
        3.3.3 活跃度模型设计第31-32页
        3.3.4 NART2网络算法第32-33页
        3.3.5 NART2网络学习过程第33-34页
    3.4 仿真实验第34-43页
        3.4.1 不同a和b值下的权值更新对比第35-36页
        3.4.2 ART2网络对随机样本集合的聚类第36-39页
        3.4.3 NART2网络学习效果(动态平衡)第39-41页
        3.4.4 NART2网络对随机样本的学习效果第41-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NART2网络的警戒值调整机制第44-52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警戒值调整机制的NART2网络设计根源第44-45页
    4.3 监督条件下NART2网络警戒值调整第45-49页
        4.3.1 注意子系统的调整第45-46页
        4.3.2 监督型NART2网络的设计第46-48页
        4.3.3 监督型NART2网络的学习过程第48-49页
    4.4 仿真实验第49-51页
        4.4.1 监督条件下同化失败后NART2网络放弃学习该输入的仿真第49-50页
        4.4.2 监督条件下同化失败后NART2网络强制学习该输入的仿真第50-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NART2网络群研究及其应用第52-72页
    5.1 引言第52页
    5.2 神经网络集成的设计思想第52-54页
    5.3 NART2网络群设计第54-57页
        5.3.1 NART2网络群基本结构第54页
        5.3.2 NART2网络群的输入第54-55页
        5.3.3 NART2网络群的突触连接第55页
        5.3.4 NART2网络群的警戒值调整机制第55-56页
        5.3.5 NART2网络群的一致性检测第56-57页
    5.4 NART2网络群的联想学习及遗忘过程第57-61页
        5.4.1 NART2网络群联想学习与遗忘的设计根源第57-59页
        5.4.2 NART2网络群的联想学习和遗忘过程设计第59页
        5.4.3 NART2网络群联想学习工作原理第59-60页
        5.4.4 NART2网络群的遗忘机制第60页
        5.4.5 NART2网络群的学习过程第60-61页
    5.5 NART2网络群在水果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第61-71页
        5.5.1 轮廓不变矩和轮廓几何特征第61-65页
        5.5.2 水果特征的提取第65-66页
        5.5.3 仿真结果第66-71页
    5.6 本章小节第71-7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2-74页
    6.1 全文总结第72页
    6.2 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致谢第77-78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责任田: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下一篇:A通信公司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