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引言 | 第11页 |
| 1.2 聚烯丙基胺的研究 | 第11-12页 |
| 1.3 聚对胺基苯乙烯的研究 | 第12-14页 |
| 1.4 水溶性高分子自组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4-16页 |
| 1.4.1 基于静电吸附的自组装多层膜 | 第14-15页 |
| 1.4.2 基于共价键的自组装多层膜 | 第15页 |
| 1.4.3 基于配位键的自组装多层膜 | 第15-16页 |
| 1.4.4 基于电荷转移作用的自组装多层膜 | 第16页 |
| 1.4.5 基于氢键的自组装多层膜 | 第16页 |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6-17页 |
| 第2章 聚烯丙基胺盐酸盐的合成与表征 | 第17-26页 |
| 2.1 引言 | 第17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17-20页 |
| 2.2.1 主要原料 | 第17页 |
| 2.2.2 主要设备 | 第17-18页 |
| 2.2.3 聚烯丙基胺盐酸盐的合成原理及方法 | 第18-20页 |
| 2.2.4 聚合物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20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0-25页 |
| 2.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0-21页 |
| 2.3.2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21-22页 |
| 2.3.3 聚合物热稳定性能分析 | 第22-23页 |
| 2.3.4 X射线衍射测试 | 第23页 |
| 2.3.5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 | 第23-24页 |
| 2.3.6 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PAH与PAA的层层自组装 | 第26-37页 |
| 3.1 前言 | 第26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 3.2.1 主要原料 | 第26页 |
| 3.2.2 主要设备 | 第26页 |
| 3.2.3 PAH与PAA的自组装原理及过程 | 第26-28页 |
| 3.2.4 表征和测试 | 第28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购买的PAH与PAA层层自组装 | 第28-36页 |
| 3.3.1 红外光谱检测组装膜 | 第28-29页 |
| 3.3.2 UV-Vis分析 | 第29-32页 |
| 3.3.3 组装膜的表面形貌 | 第32-33页 |
| 3.3.4 红外光谱检测组装膜 | 第33-34页 |
| 3.3.5 UV-Vis分析 | 第34-36页 |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聚对氨基苯乙烯的制备和层层自组装 | 第37-45页 |
| 4.1 前言 | 第37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 4.2.1 主要原料 | 第37页 |
| 4.2.2 主要设备 | 第37页 |
| 4.2.3 PPAS的合成和与PAA的层层自组装 | 第37-38页 |
| 4.2.4 表征与测试 | 第38-39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 4.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40页 |
| 4.3.2 UV-Vis分析 | 第40-43页 |
| 4.3.3 组装膜的表面形貌 | 第43-44页 |
| 4.4 小结 | 第44-45页 |
| 全文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