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6页 |
表目录 | 第6-7页 |
图目录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编码调制技术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3 BICM-ID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解调译码联合处理 | 第15-16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1.6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软判决反馈 BICM-ID | 第19-34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软判决反馈 BICM-ID 系统 | 第19-25页 |
2.2.1 卷积编码 | 第20页 |
2.2.2 比特交织 | 第20页 |
2.2.3 符号映射 | 第20-21页 |
2.2.4 信道描述 | 第21页 |
2.2.5 软解映射 | 第21-22页 |
2.2.6 软输入软输出译码 | 第22-25页 |
2.3 BICM-ID 系统性能分析 | 第25-32页 |
2.3.1 交织长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2 迭代次数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3 映射方式的影响 | 第27-32页 |
2.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硬判决反馈 BICM-ID | 第34-48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硬判决反馈 BICM-ID 系统 | 第34-37页 |
3.2.1 软解映射 | 第34-35页 |
3.2.2 维特比译码 | 第35-37页 |
3.3 BICM-ID 系统性能分析 | 第37-40页 |
3.3.1 交织长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迭代次数的影响 | 第38页 |
3.3.3 映射方式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 改进的解映射算法 | 第40-47页 |
3.4.1 改进算法一 | 第40-43页 |
3.4.2 改进算法二 | 第43-46页 |
3.4.3 两种改进算法比较 | 第46-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重复累积码及其在 BICM-ID 系统中的应用 | 第48-60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RA 码简介及发展现状 | 第48-49页 |
4.3 RA 码的结构描述 | 第49-50页 |
4.3.1 RA 码的 Turbo 码表示 | 第49-50页 |
4.3.2 RA 码的 Tanner 图表示 | 第50页 |
4.4 RA 码的译码 | 第50-51页 |
4.5 基于 RA 码的 BICM 系统 | 第51-55页 |
4.6 基于 RA 码的 BICM-ID 系统 | 第55-58页 |
4.6.1 迭代次数的影响 | 第56-57页 |
4.6.2 不同映射方式的系统性能比较 | 第57-58页 |
4.7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BICM-ID 系统载波同步 | 第60-78页 |
5.1 引言 | 第60-61页 |
5.2 信号模型描述 | 第61-62页 |
5.3 非数据辅助(NDA)同步参数估计 | 第62-70页 |
5.3.1 频偏估计 | 第62-68页 |
5.3.2 相偏估计 | 第68-70页 |
5.4 基于判决引导(DD)同步参数估计 | 第70-71页 |
5.5 编码辅助的同步参数估计 | 第71-77页 |
5.5.1 BICM-ID 迭代载波同步系统 | 第71页 |
5.5.2 频偏和相差对译码性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5.5.3 基于 EM 算法的迭代载波同步算法描述 | 第72-74页 |
5.5.4 改进的 EM 算法 | 第74-77页 |
5.6 小结 | 第77-78页 |
结束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