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概述 | 第23-33页 |
2.1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7页 |
2.1.1 团队绩效影响因素分析的相关模型 | 第23-24页 |
2.1.2 影响高校教学团队绩效的主要因素 | 第24-27页 |
2.2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对象和主体 | 第27-28页 |
2.2.1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对象 | 第27页 |
2.2.2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主体 | 第27-28页 |
2.3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 第28-30页 |
2.3.1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目的 | 第28页 |
2.3.2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原则 | 第28-30页 |
2.4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流程及方法 | 第30-33页 |
2.4.1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流程 | 第30-31页 |
2.4.2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方法 | 第31-33页 |
第3章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58页 |
3.1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第33-35页 |
3.1.1 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 | 第33-34页 |
3.1.2 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案 | 第34-35页 |
3.2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5-46页 |
3.2.1 团队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 第35-43页 |
3.2.2 个体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 第43-46页 |
3.3 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制定 | 第46-49页 |
3.3.1 指标标准制定的方法 | 第46页 |
3.3.2 指标标准制定的实例 | 第46-48页 |
3.3.3 制定指标标准时应注意的问题 | 第48-49页 |
3.4 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 第49-58页 |
3.4.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9页 |
3.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分配 | 第49-56页 |
3.4.3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优化 | 第56-58页 |
第4章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个案分析 | 第58-64页 |
4.1 武汉理工大学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 第58-60页 |
4.1.1 武汉理工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工程” | 第58-59页 |
4.1.2 武汉理工大学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 | 第59-60页 |
4.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的绩效评价 | 第60-62页 |
4.2.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介绍 | 第60-61页 |
4.2.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内容 | 第61-62页 |
4.2.3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绩效信息的收集 | 第62页 |
4.3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 | 第62-64页 |
4.3.1 重视教学团队成员结构的优化 | 第62页 |
4.3.2 重视团队核心成员的能力培养 | 第62-63页 |
4.3.3 重视团队标志性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 第63页 |
4.3.4 重视团队内外部环境的建设 | 第63页 |
4.3.5 广泛开展各类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活动 | 第63-64页 |
第5章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实施要点 | 第64-68页 |
5.1 明确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任务 | 第64-65页 |
5.1.1 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目标 | 第64页 |
5.1.2 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 第64-65页 |
5.2 树立正确的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观 | 第65-66页 |
5.2.1 既重视团队整体绩效也关注成员个体绩效 | 第65页 |
5.2.3 既重视教学建设与改革也关注团队运行发展 | 第65页 |
5.2.4 既重视领导部门评价也关注学生评价 | 第65-66页 |
5.3 营造良好的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氛围 | 第66页 |
5.3.1 高校管理层要重视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实效 | 第66页 |
5.3.2 高校政策要形成支持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环境 | 第66页 |
5.4 制定有效的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保障措施 | 第66-68页 |
5.4.1 建立绩效信息的管理系统 | 第66-67页 |
5.4.2 建立评价结果的反馈制度 | 第67页 |
5.4.3 建立团队导向的激励机制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