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概念界定第12-15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5-22页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2-23页
第2章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概述第23-33页
    2.1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影响因素分析第23-27页
        2.1.1 团队绩效影响因素分析的相关模型第23-24页
        2.1.2 影响高校教学团队绩效的主要因素第24-27页
    2.2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对象和主体第27-28页
        2.2.1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对象第27页
        2.2.2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主体第27-28页
    2.3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目的与原则第28-30页
        2.3.1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目的第28页
        2.3.2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原则第28-30页
    2.4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流程及方法第30-33页
        2.4.1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流程第30-31页
        2.4.2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方法第31-33页
第3章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第33-58页
    3.1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第33-35页
        3.1.1 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第33-34页
        3.1.2 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案第34-35页
    3.2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第35-46页
        3.2.1 团队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第35-43页
        3.2.2 个体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第43-46页
    3.3 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制定第46-49页
        3.3.1 指标标准制定的方法第46页
        3.3.2 指标标准制定的实例第46-48页
        3.3.3 制定指标标准时应注意的问题第48-49页
    3.4 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第49-58页
        3.4.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第49页
        3.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分配第49-56页
        3.4.3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优化第56-58页
第4章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个案分析第58-64页
    4.1 武汉理工大学教学团队建设情况第58-60页
        4.1.1 武汉理工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工程”第58-59页
        4.1.2 武汉理工大学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第59-60页
    4.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的绩效评价第60-62页
        4.2.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介绍第60-61页
        4.2.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内容第61-62页
        4.2.3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绩效信息的收集第62页
    4.3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第62-64页
        4.3.1 重视教学团队成员结构的优化第62页
        4.3.2 重视团队核心成员的能力培养第62-63页
        4.3.3 重视团队标志性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第63页
        4.3.4 重视团队内外部环境的建设第63页
        4.3.5 广泛开展各类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活动第63-64页
第5章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实施要点第64-68页
    5.1 明确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任务第64-65页
        5.1.1 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目标第64页
        5.1.2 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第64-65页
    5.2 树立正确的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观第65-66页
        5.2.1 既重视团队整体绩效也关注成员个体绩效第65页
        5.2.3 既重视教学建设与改革也关注团队运行发展第65页
        5.2.4 既重视领导部门评价也关注学生评价第65-66页
    5.3 营造良好的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氛围第66页
        5.3.1 高校管理层要重视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实效第66页
        5.3.2 高校政策要形成支持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的环境第66页
    5.4 制定有效的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保障措施第66-68页
        5.4.1 建立绩效信息的管理系统第66-67页
        5.4.2 建立评价结果的反馈制度第67页
        5.4.3 建立团队导向的激励机制第67-68页
结语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下一篇:肿节风注射液质量标准及物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