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 第14-19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4-17页 |
1.1.2 研究的缘起 | 第17-19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1.3 研究的逻辑与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的逻辑 | 第21-22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2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22-25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22-24页 |
1.4.2 研究的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环境整体观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 第25-43页 |
2.1 建筑——“陌生”的事物 | 第25-31页 |
2.1.1 “家”字溯源 | 第26-29页 |
2.1.2 住居的定义 | 第29-31页 |
2.2 环境整体观的概念 | 第31-40页 |
2.2.1 “大房子”带来的启示 | 第31-38页 |
2.2.2 “一则故事”引发的思考 | 第38-39页 |
2.2.3 环境整体观的概念 | 第39-40页 |
2.3 环境整体观的理论缺失 | 第40-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我国地域性建筑的环境整体观 | 第43-59页 |
3.1 “天人合一”的哲学自然观 | 第43-44页 |
3.2 源于环境的建筑发展历程 | 第44-48页 |
3.2.1 环境的选择与建筑的起源 | 第44-45页 |
3.2.2 生活的定居与聚落的形成 | 第45-46页 |
3.2.3 聚落的演变受整体环境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4 社会环境的变革到“邑”的形成 | 第47-48页 |
3.3 融入整体环境的地域性建筑特质 | 第48-54页 |
3.3.1 关注自然,应对环境 | 第48-51页 |
3.3.2 融入生活,传承文化 | 第51-52页 |
3.3.3 应对社会,顺应时代 | 第52-54页 |
3.3.4 注重建构,传承技艺 | 第54页 |
3.4 院落空间的整体环境意义 | 第54-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现代建筑大师的环境整体观及历史局限 | 第59-92页 |
4.1 第一代大师赖特的有机建筑观 | 第59-69页 |
4.1.1 赖特的整体环境观 | 第59-61页 |
4.1.2 赖特的自然观 | 第61-63页 |
4.1.3 赖特的有机建筑理念 | 第63-64页 |
4.1.4 有机建筑的六个原则 | 第64-65页 |
4.1.5 赖特经典案例分析 | 第65-68页 |
4.1.6 赖特建筑思想遗产的启示 | 第68-69页 |
4.2 第二代大师路易斯·康的建筑整体秩序观 | 第69-78页 |
4.2.1 康的建筑哲学观 | 第69-70页 |
4.2.2 路易斯·康建筑哲学中的环境整体观 | 第70-72页 |
4.2.3 康的“Order”与老子之“道” | 第72-74页 |
4.2.4 路易斯·康经典案例分析 | 第74-77页 |
4.2.5 康的建筑思想遗产的启示 | 第77-78页 |
4.3 第三代大师安藤忠雄的极简主义哲学观 | 第78-87页 |
4.3.1 安藤忠雄的建筑整体观 | 第78-79页 |
4.3.2 安藤忠雄的建筑体验性 | 第79-81页 |
4.3.3 安藤忠雄的整体观表现三要素 | 第81-83页 |
4.3.4 安藤忠雄的案例分析 | 第83-86页 |
4.3.5 安藤的建筑思想的启示 | 第86-87页 |
4.4 整体观的忽视与大师的“失误” | 第87-91页 |
4.4.1 帕鲁伊特·伊戈(Pruitt-Igoe)居住区的被炸 | 第87-88页 |
4.4.2 密斯在范斯沃斯住宅设计上的偏颇 | 第88页 |
4.4.3 柯布在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上的“失误” | 第88-91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工业文明的“缺失”和后工业社会的“复归” | 第92-129页 |
5.1 物质环境的变迁与工业美学的崇拜 | 第93-98页 |
5.1.1 铁的普遍使用致建筑以“工业产品”出现 | 第93-94页 |
5.1.2 玻璃的大量使用促空间的过度开放 | 第94-96页 |
5.1.3 混凝土的广泛应用与方盒子的大量出现 | 第96-97页 |
5.1.4 技术——社会发展的双刃剑 | 第97-98页 |
5.2 城市环境的变迁 | 第98-104页 |
5.2.1 工房的发展——现代建筑应运而生 | 第99页 |
5.2.2 街道的拓展——城市的规划调整 | 第99-101页 |
5.2.3 规划的调整——“画意派景观”的出现 | 第101-102页 |
5.2.4 城市环境与建筑的互动 | 第102-104页 |
5.3 人文环境的变革 | 第104-107页 |
5.3.1 启蒙运动与理性发展 | 第105页 |
5.3.2 理性发展与新的认识 | 第105-106页 |
5.3.3 新的认识与建筑发展 | 第106-107页 |
5.4 工业化发展的巅峰——现代主义建筑时期 | 第107-114页 |
5.4.1 现代主义建筑兴起的环境背景 | 第107-108页 |
5.4.2 C.I.A.M 与现代环境观的变迁 | 第108-114页 |
5.5 现代主义建筑的没落与反思 | 第114-116页 |
5.5.1 现代主义建筑的没落 | 第114页 |
5.5.2 功能主义整体观的缺失 | 第114-115页 |
5.5.3 纯理性主义的片面性 | 第115-116页 |
5.6 后工业社会的“复归” | 第116-119页 |
5.6.1 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116页 |
5.6.2 自然环境特征 | 第116-117页 |
5.6.3 社会环境特征 | 第117页 |
5.6.4 后工业社会的环境整体观 | 第117-119页 |
5.7 后工业社会的审美观 | 第119-120页 |
5.7.1 生态审美观的兴起 | 第119页 |
5.7.2 走向“过程体验” | 第119-120页 |
5.7.3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 第120页 |
5.8 建筑本体论的复归 | 第120-122页 |
5.8.1 复归的观念支持 | 第120-121页 |
5.8.2 复归的技术支持 | 第121-122页 |
5.9 基于环境整体观的设计原则 | 第122-128页 |
5.9.1 整体思维是设计的基础 | 第122-123页 |
5.9.2 融入环境是设计的目标 | 第123-124页 |
5.9.3 适应生活是设计的理想 | 第124页 |
5.9.4 技术适宜是设计的深化 | 第124-126页 |
5.9.5 人文营造是设计的提升 | 第126-127页 |
5.9.6 面向未来是设计的觉醒 | 第127-128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6章 基于自然环境的整体设计原则 | 第129-155页 |
6.1 影响建筑创作的自然环境要素 | 第129页 |
6.2 自然地形激发建筑创作灵感 | 第129-139页 |
6.2.1 建筑地形 | 第129-130页 |
6.2.2 地形建筑 | 第130-131页 |
6.2.3 地形景观 | 第131-133页 |
6.2.4 阿尔瓦罗·西扎的创作实践 | 第133-139页 |
6.3 自然材料给建筑创作以灵性 | 第139-144页 |
6.3.1 尊重自然的原则 | 第139页 |
6.3.2 体现人文的原则 | 第139-140页 |
6.3.3 材料的人文表达 | 第140-142页 |
6.3.4 彼得·卒姆托的创作实践 | 第142-144页 |
6.4 地域气候赋予建筑创作以特质 | 第144-154页 |
6.4.1 自然光的作用 | 第144-145页 |
6.4.2 自然光的营造 | 第145-148页 |
6.4.3 自然风的作用 | 第148-151页 |
6.4.4 自然风的利用 | 第151-152页 |
6.4.5 安藤忠雄的创作实践 | 第152-15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7章 基于人文环境的整体设计原则 | 第155-168页 |
7.1 建筑与人文环境关系 | 第155-156页 |
7.2 影响建筑创作的人文要素 | 第156-162页 |
7.2.1 审美观念——走向生态审美 | 第157-158页 |
7.2.2 道德境况——提倡人伦道德 | 第158页 |
7.2.3 设计规范——体现社会责任 | 第158-159页 |
7.2.4 地域生活——注重人文特色 | 第159页 |
7.2.5 伦佐·皮亚诺的创作实践 | 第159-162页 |
7.3 新地域主义的人文启示 | 第162-167页 |
7.3.1 研究地域横向的人文差异 | 第162-163页 |
7.3.2 立足地域、注重场所、体现工艺 | 第163页 |
7.3.3 建筑本质之美(形式兼顾人文) | 第163-164页 |
7.3.4 认识建筑、体验建筑 | 第164页 |
7.3.5 里伯斯金的创作实践 | 第164-16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8章 基于技术环境的整体设计原则 | 第168-192页 |
8.1 技术系统的三要素(主体、客体、工艺) | 第168页 |
8.2 技术途径的建筑创作构想 | 第168-173页 |
8.2.1 主体要素的创造应用 | 第169-173页 |
8.2.2 客体要素的巧妙应用 | 第173页 |
8.2.3 工艺要素的精益求精 | 第173页 |
8.3 整体环境观与技术的选择 | 第173-182页 |
8.3.1 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技术 | 第173-174页 |
8.3.2 对于传统技术辩证看待 | 第174-175页 |
8.3.3 “适宜技术”的选择 | 第175页 |
8.3.4 理性面对技术的新发展 | 第175-176页 |
8.3.5 诺曼·福斯特的创作实践 | 第176-182页 |
8.4 建筑技术是建筑创作的深化 | 第182-188页 |
8.4.1 技术对于建筑创作的作用 | 第182页 |
8.4.2 创作应重视技术的工艺原则 | 第182-185页 |
8.4.3 创作应发掘技术的人文属性 | 第185-186页 |
8.4.4 新的技术推动新的创作方式 | 第186-187页 |
8.4.5 让·努维尔的创作实践 | 第187-188页 |
8.5 基于“自然、人文、技术”的整体思维与创新精神 | 第188-192页 |
8.5.1 尊重并融入整体环境 | 第189-190页 |
8.5.2 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 | 第190页 |
8.5.3 创新思维与求真务实 | 第190-192页 |
第9章 基于环境整体观的现代建筑创作应用 | 第192-208页 |
9.1 环境整体观在现代岭南建筑创作中的验证 | 第192-198页 |
9.1.1 岭南地理位置与环境特色 | 第192页 |
9.1.2 岭南传统文化特色 | 第192-193页 |
9.1.3 岭南传统建筑特色 | 第193-194页 |
9.1.4 岭南现代建筑创作探索之路 | 第194-195页 |
9.1.5 环境整体观与岭南现代建筑的创作实践 | 第195页 |
9.1.6 案例 1: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创作实践 | 第195-198页 |
9.2 本人参与的创作实践和教学案例 | 第198-208页 |
9.2.1 创作实践:南京云锦博物馆的创作实践 | 第198-204页 |
9.2.2 教学案例:二年级的餐馆设计 | 第204-208页 |
结语 | 第208-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16-217页 |
致谢 | 第217-218页 |
附件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