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感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3页
    一、研究背景第13-17页
        (一) 中国社会转型期复合型公共安全问题加剧第13-14页
        (二) 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公共安全事故的防范难度加大第14-15页
        (三) 滞后的政府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使得公共安全感流失严重第15-16页
        (四) 公共安全感研究有助于减少和预防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第16-17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9页
        (一) 本研究有助于弥补现有研究系统性和全面性的不足第17-18页
        (二) 公共安全感研究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改善第18页
        (三) 公共安全感研究有利于政府公共管理质量和成效的衡量和改进第18-19页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第19-20页
    四、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框架第20-23页
        (一) 研究创新点第20页
        (二) 研究框架第20-23页
第二章 公共安全感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23-65页
    一、公共安全感的内涵和外延第23-31页
        (一) 安全感是政府安全管理的一种反映第23-24页
        (二) 安全感是一种个体心理认知第24-26页
        (三) 与政府安全管理密切相关的安全感第26-29页
        (四) 公共安全感相关概念内涵总结第29-31页
    二、公共安全感的相关研究领域和研究范畴第31-43页
        (一) 人格、环境与安全感——心理学相关理论第31-34页
        (二) 风险与公共安全感——社会学相关理论第34-39页
        (三) 政府管理与公共安全感——公共安全管理学相关理论第39-42页
        (四) 公共安全感相关研究领域的简单评述第42-43页
    三、公共安全感的测量与评价研究第43-51页
        (一) 国外公共安全感实证研究——以对犯罪恐惧的测量为主第43-45页
        (二) 国内公共安全感实证研究——以对治安安全感的测量为主第45-51页
    四、影响公共安全感的因素研究第51-62页
        (一) 个体因素研究结论第52-58页
        (二) 社会因素研究结论第58-61页
        (三) 对已有公共安全感因素研究的评价第61-62页
    五、文献综述小结第62-65页
        (一) 对安全感概念的厘清第62-63页
        (二)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第63-65页
第三章 研究思路和方法概述第65-88页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简介第65-66页
    二、公共安全感概念界定第66-68页
    三、公共安全感的形成:主观安全和客观安全的互动过程第68-76页
        (一) 安全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第68-70页
        (二) 主观安全——主体对客观安全的心理认知第70-76页
    四、实证部分研究方法第76-84页
        (一) 公共安全感综合指数评价方法第76-81页
        (二) 公共安全感因素探究方法第81-84页
    五、本研究数据来源第84-88页
        (一) 公共安全感综合指数评价研究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第84-85页
        (二) 公共安全感因素探究及预警研究数据来源第85-88页
第四章 公共安全感综合指数及评价研究第88-125页
    一、公共安全感综合评价的目的和必要性第88-89页
    二、公共安全感综合评价具体计算过程和分析思路第89-96页
        (一) 关于一级指标的确定第89-93页
        (二) 二级指标的具体内容第93页
        (三) 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第93-94页
        (四) 指标权数的确定第94-95页
        (五) 综合评价法具体运用第95-96页
    三、公共安全感综合指数评价分析第96-121页
        (一) 公共安全感指数总体评价第96-100页
        (二) 公共安全感指数分类分析第100-116页
        (三) 对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的满意度指数分析第116-120页
        (四) 上海市居民公共安全感综合指数评价第120-121页
    四、与其他机构公众安全感指数的比较第121-122页
    五、研究结论第122-125页
        (一) 公共安全感和客观安全状态既有一致又有区别第122-123页
        (二) 政府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改善第123-124页
        (三) 公共安全感综合评价方法需要规范第124-125页
第五章 公共安全感影响因素研究第125-149页
    一、公共安全感因素研究的目的第125页
    二、不同因素对公共安全感的影响第125-138页
        (一) 不同社会群体的安全感第125-134页
        (二) 其他影响因素研究第134-138页
    三、回归分析模型及计算第138-147页
        (一) 因变量第138-139页
        (二) 自变量第139-141页
        (三) 回归结果第141-147页
    四、研究结论第147-149页
第六章 公共安全感预警研究第149-168页
    一、预警和预警机制第149-152页
        (一) 基本概念第149-151页
        (二) 公共安全感的预警第151-152页
    二、安全预警的方法和模型第152-159页
        (一) 景气指数的计算第152-155页
        (二) 多指标危机预警可拓模型第155-156页
        (三) 以模糊数学建立的预警模型第156-158页
        (四) 基于Logistic回归的预警模型第158-159页
        (五) 简短的小结第159页
    三、基于民意调查的安全感预警方法探索第159-168页
        (一) 相对方法的安全警戒线问题第159-160页
        (二) 基于logistic回归的不安全感受的概率预警模型研究第160-165页
        (三) 研究结论第165-168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第168-182页
    一、公共安全感研究的有关结论第168-173页
        (一) 公共安全感测评和研究有助于发现安全感低下的目标人群和主要问题第168-170页
        (二) 客观安全状态与公共安全感的联系和区别第170-172页
        (三) 公共安全感与政府管理密切相关第172-173页
        (四) 公共安全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第173页
    二、公共安全感研究和公共安全管理对策建议第173-181页
        (一) 重视社会管理建设,创造公平感第173-174页
        (二) 加强公共安全信息公开,提升信任感第174-176页
        (三) 加强安全社区建设,提升控制感第176-177页
        (四)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把公共安全感纳入指标体系第177-178页
        (五) 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第178-180页
        (六) 积极开展公共安全感研究,完善安全学科建设第180-181页
    三、研究展望第181-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95页
附录第195-214页
后记第214-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博上的公共事务意见领袖
下一篇:从长安到洛阳:汉代的关中本位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