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时域积分方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时域积分方程基础 | 第18-30页 |
2.1 时域积分方程的类型 | 第18-20页 |
2.2 空间基函数与时间基函数 | 第20-25页 |
2.2.1 空间基函数 | 第20-24页 |
2.2.2 时间基函数 | 第24-25页 |
2.3 求解时域积分方程的时间步进算法 | 第25-26页 |
2.4 时域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的计算精度与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26-27页 |
2.5 入射波 | 第27-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时域积分方程数值方法研究 | 第30-65页 |
3.1 时域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的阻抗元素精确计算 | 第30-38页 |
3.1.1 Duffy 变换方法 | 第30-33页 |
3.1.2 基于卷积积分的时域阻抗元素计算 | 第33-34页 |
3.1.3 算例验证与分析 | 第34-38页 |
3.2 时域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阻抗矩阵的存储 | 第38-49页 |
3.2.1 时域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产生的阻抗矩阵的特征 | 第39-40页 |
3.2.2 非压缩存储方式 | 第40页 |
3.2.3 完全压缩存储方式 | 第40页 |
3.2.4 基权函数压缩存储方式 | 第40-43页 |
3.2.5 数值算例与分析 | 第43-49页 |
3.3 时域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矩阵方程的求解 | 第49-56页 |
3.3.1 直接求解方法 | 第49-50页 |
3.3.2 迭代求解方法 | 第50-51页 |
3.3.3 数值算例与分析 | 第51-56页 |
3.4 混合离散的时域磁场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 | 第56-64页 |
3.4.1 时域磁场积分方程的离散化 | 第57-58页 |
3.4.2 混合离散的时域磁场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的精度改进 | 第58-62页 |
3.4.3 关于精度改进的原因探讨 | 第62-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时域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稳定性研究 | 第65-92页 |
4.1 时域磁场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稳定性研究 | 第65-77页 |
4.1.1 时域磁场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稳定的充分条件 | 第65-67页 |
4.1.2 时域磁场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稳定的充要条件 | 第67-68页 |
4.1.3 基于时域磁场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的后时稳定性改进算法 | 第68-69页 |
4.1.4 数值算例与分析 | 第69-75页 |
4.1.5 混合离散的时域磁场积分方程稳定性分析 | 第75-77页 |
4.2 时域电场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稳定性研究 | 第77-88页 |
4.2.1 时域电场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稳定的充要条件 | 第78-79页 |
4.2.2 时域电场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后时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4.2.3 数值算例与分析 | 第82-88页 |
4.3 时域混合场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稳定性研究 | 第88-91页 |
4.3.1 时域混合场积分方程时间步进算法稳定的充要条件 | 第88-89页 |
4.3.2 数值算例与分析 | 第89-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两层时域平面波算法研究 | 第92-109页 |
5.1 两层时域平面波算法基本原理 | 第92-96页 |
5.1.1 矢量磁位及矢量电磁场的平面波展开 | 第92-94页 |
5.1.2 矢量磁位的求解过程 | 第94-96页 |
5.2 两层时域平面波算法数值化求解技术 | 第96-99页 |
5.2.1 空间基函数分组 | 第96-97页 |
5.2.2 源信号的分段与逼近 | 第97页 |
5.2.3 传输函数及其傅里叶变换的数值化计算 | 第97-98页 |
5.2.4 空间谱积分的离散化 | 第98-99页 |
5.3 两层时域平面波算法的实现过程与计算量分析 | 第99-101页 |
5.4 两层时域平面波算法计算精度分析 | 第101-102页 |
5.5 数值算例与分析 | 第102-108页 |
5.5.1 时域平面波算法重要参数讨论 | 第102-105页 |
5.5.2 两层时域平面波算法准确性验证 | 第105-107页 |
5.5.3 两层时域平面波算法与传统时间步进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比较 | 第107-10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9-110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