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1-13页 |
1.4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 “两型社会”内涵 | 第14-15页 |
2.2 “两型社会”建设路径研究 | 第15-16页 |
2.3 “两型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 第16-21页 |
2.4 “两型社会”指标评价方法研究 | 第21-22页 |
2.5 简要评述 | 第22-23页 |
3 我国“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37页 |
3.1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第23页 |
3.2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3.3 指标体系具体设置 | 第24-29页 |
3.4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实证应用精简指标体系 | 第29-37页 |
3.4.1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实证应用精简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第29页 |
3.4.2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实证应用精简指标体系 | 第29-31页 |
3.4.3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实证应用精简指标体系解释 | 第31-37页 |
4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第37-46页 |
4.1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设计方法 | 第37-42页 |
4.1.1 指标权重设计方法的介绍与比较 | 第37-38页 |
4.1.2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8-42页 |
4.2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实证应用精简指标体系目标值的确定 | 第42-43页 |
4.2.1 目标值的确定原则 | 第42页 |
4.2.2 “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值的确定 | 第42-43页 |
4.3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实证应用精简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第43-45页 |
4.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5-46页 |
4.4.1 区域划分 | 第45页 |
4.4.2 数据来源说明 | 第45-46页 |
5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 第46-59页 |
5.1 “两型社会”建设评价 | 第46-49页 |
5.1.1 我国各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 | 第46-48页 |
5.1.2 东、中、西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 | 第48-49页 |
5.2 “两型社会”建设分指标比较 | 第49-59页 |
5.2.1 我国各地“两型社会”建设分指标比较 | 第49-53页 |
5.2.2 中、东、西部“两型社会”建设分指标比较 | 第53-59页 |
6 政策建议 | 第59-64页 |
6.1 东部地区 | 第59-60页 |
6.2 中部地区 | 第60-62页 |
6.3 西部地区 | 第62-64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A 2006-2012年指标原始数据 | 第71-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