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理论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群体性事件概论 | 第19-37页 |
2.1 群体性事件的概述 | 第19-25页 |
2.1.1 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 第20-22页 |
2.1.3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22-25页 |
2.2 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原因 | 第25-30页 |
2.2.1 社会转型期宏观因素的影响 | 第26-28页 |
2.2.2 政治因素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3 法治因素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4 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 第30页 |
2.3 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30-33页 |
2.3.1 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 第30-32页 |
2.3.2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 | 第32-33页 |
2.4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 第33-37页 |
2.4.1 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 | 第33-35页 |
2.4.2 群体性事件的积极影响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公安机关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现状 | 第37-48页 |
3.1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职责任务 | 第37-38页 |
3.1.1 实施集会游行示威的行政许可 | 第37页 |
3.1.2 采取管制措施维护现场秩序 | 第37页 |
3.1.3 紧急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恢复秩序 | 第37-38页 |
3.1.4 对违法犯罪人员给予行政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 | 第38页 |
3.1.5 进行宣传疏导 | 第38页 |
3.1.6 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 第38页 |
3.2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风险分析 | 第38-43页 |
3.2.1 政治风险 | 第39-40页 |
3.2.2 社会风险 | 第40页 |
3.2.3 法律风险 | 第40-41页 |
3.2.4 舆论风险 | 第41-43页 |
3.3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 | 第43-48页 |
3.3.1 群体性事件处置法律依据缺失 | 第43页 |
3.3.2 职能定位不清 | 第43-45页 |
3.3.3 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与情报信息工作滞后 | 第45-46页 |
3.3.4 现场处置能力不足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公安机关对群体性事件风险的防范和路径创新 | 第48-71页 |
4.1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原则 | 第48-51页 |
4.1.1 合法性原则 | 第48-49页 |
4.1.2 比例原则 | 第49-50页 |
4.1.3 目的原则 | 第50-51页 |
4.1.4 效率原则 | 第51页 |
4.2 国外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经验 | 第51-55页 |
4.2.1 恪守行政中立原则和公共原则的处置理念 | 第51-52页 |
4.2.2 建立较为完善的预警预防机制 | 第52-53页 |
4.2.3 采取灵活多变的处置策略 | 第53-54页 |
4.2.4 组建强有力的处置力量 | 第54-55页 |
4.2.5 把握信息公开和舆论导向 | 第55页 |
4.3 公安机关防范和治理群体性事件路径创新 | 第55-71页 |
4.3.1 明确公安机关在预防和处置群体事件中的责任和政治角色 | 第56-57页 |
4.3.2 完善公安机关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法律责任 | 第57-58页 |
4.3.3 建立并完善公安机关在预防和处置群体事件中的预警机制 | 第58-61页 |
4.3.4 完善公安机关在预防和处置群体事件中的处置策略 | 第61-67页 |
4.3.5 公安机关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舆论应对方略 | 第67-69页 |
4.3.6 善后机制与二次群体事件的预防机制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