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 | 第9-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7页 |
1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 | 第14-23页 |
1.1 甲壳素的发现 | 第14-15页 |
1.2 甲壳素存在形式 | 第15页 |
1.3 甲壳素基本理化性质 | 第15-18页 |
1.3.1 甲壳素的一般物理性质 | 第15页 |
1.3.2 甲壳素的空间结构 | 第15-16页 |
1.3.3 甲壳素的基本化学性质 | 第16-18页 |
1.4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应用范围 | 第18-23页 |
1.4.1 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2 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第19页 |
1.4.3 在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4 医药卫生方面的应用 | 第20-22页 |
1.4.5 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22-23页 |
2 创伤愈合 | 第23-35页 |
2.1 创伤及创伤愈合的概念 | 第23页 |
2.2 创伤愈合的过程 | 第23-25页 |
2.3 创伤愈合的种类 | 第25-26页 |
2.4 影响创面愈合的细胞成分 | 第26-28页 |
2.4.1 转化生长因子 TGFβ | 第26页 |
2.4.2 表皮生长因子 | 第26-27页 |
2.4.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第27页 |
2.4.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第27页 |
2.4.5 一氧化氮(NO)与创伤修复 | 第27-28页 |
2.5 烧伤及程度区分 | 第28-31页 |
2.5.1 烧伤的临床过程 | 第28-29页 |
2.5.2 烧伤程度区分 | 第29-31页 |
2.6 创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31-35页 |
2.6.1 创伤修复相关基因研究 | 第32页 |
2.6.2 皮肤组织工程与创伤修复 | 第32-33页 |
2.6.3 敷料与创伤修复 | 第33-34页 |
2.6.4 干细胞与组织修复 | 第34页 |
2.6.5 创伤修复材料 | 第34-35页 |
3 创伤愈合材料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35页 |
4 立题依据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甲壳素共混膜片的制备及理化性质 | 第37-44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37-38页 |
1.1 材料和试剂 | 第37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37-38页 |
2 甲壳素共混膜片的制备 | 第38-39页 |
3 膜片性质初步测定及筛选 | 第39-40页 |
3.1 机械强度测定 | 第39页 |
3.2 吸水率测定 | 第39页 |
3.3 吸光值测定 | 第39-40页 |
4 实验结果 | 第40-43页 |
4.1 机械强度 | 第40-41页 |
4.1.1 断裂强度的测定 | 第40页 |
4.1.2 拉伸强度的测定 | 第40-41页 |
4.2 吸水率测定 | 第41-42页 |
4.3 吸光值测定 | 第42-43页 |
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CT-HCTS和CT-CMCTS共混膜理化性质及生物安全性研究 | 第44-67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44-45页 |
1.1 材料和试剂 | 第44-45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2.1 理化性质研究 | 第45-47页 |
2.1.1 灰分的测定 | 第45-46页 |
2.1.2 FTIR 表征 | 第46页 |
2.1.3 膜片厚度的测定 | 第46页 |
2.1.4 透气性和表面蒸发性的测定[80] | 第46-47页 |
2.2 生物安全性研究 | 第47-50页 |
2.2.1 溶血率的测定 | 第47页 |
2.2.2 L929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7-48页 |
2.2.3 家兔皮下刺激实验 | 第48-49页 |
2.2.4 全身急性毒性实验 | 第49页 |
2.2.5 膜片体内降解与组织相容性实验 | 第49-50页 |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0-65页 |
3.1 CT-HCTS 和 CT-CMCTS 膜片理化性质 | 第50-53页 |
3.1.1 灰分测定 | 第50页 |
3.1.2 FTIR 表征 | 第50-52页 |
3.1.3 膜片厚度的测定 | 第52页 |
3.1.4 透汽性和蒸发性实验 | 第52-53页 |
3.2 生物安全性研究 | 第53-65页 |
3.2.1 溶血率 | 第53页 |
3.2.2 L929 细胞毒性试验 | 第53-55页 |
3.2.3 细胞活性测定及毒性分级 | 第55-57页 |
3.2.4 家兔皮内刺激实验 | 第57-59页 |
3.2.5 全身急性毒性实验 | 第59页 |
3.2.6 膜片体内降解性与组织相容性 | 第59-6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甲壳素共混膜片的促愈合作用研究 | 第67-79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67-68页 |
1.1 材料和试剂 | 第67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67-6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8-73页 |
2.1 新西兰兔深Ⅱ度烫伤模型制备 | 第68页 |
2.2 实验分组和给药 | 第68-69页 |
2.3 创面促愈合情况观察 | 第69页 |
2.4 皮肤组织切片观察 | 第69-71页 |
2.4.1 石蜡切片制作 | 第69-70页 |
2.4.2 HE 染色 | 第70-71页 |
2.5 伤口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71-73页 |
2.5.1 消化法测组织中的羟脯氨酸 | 第71-72页 |
2.5.2 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 的检测 | 第72-73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7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3-78页 |
3.1 深Ⅱ度烫伤模型的制备结果 | 第73-74页 |
3.2 创面大体观察 | 第74页 |
3.3 创面愈合率和愈合时间 | 第74-76页 |
3.4 组织学切片观察 | 第76页 |
3.5 羟脯氨酸含量变化 | 第76-77页 |
3.6 TGF-β1 含量变化 | 第77-7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总结 | 第79-81页 |
实验创新点 | 第81页 |
不足之处及后续工作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