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与低阶煤低温共热解转化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煤炭的分类、低阶煤的利用及其新动向 | 第9-11页 |
| 1.2.1 煤炭的分类 | 第9-10页 |
| 1.2.2 低阶煤的利用 | 第10-11页 |
| 1.3 低温煤焦油的性质及加工现状 | 第11-15页 |
| 1.3.1 精细化工路线 | 第13-14页 |
| 1.3.2 延迟焦化路线 | 第14页 |
| 1.3.3 加氢路线 | 第14-15页 |
| 1.4 煤焦油的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 1.5 生物质的利用 | 第16-18页 |
| 1.5.1 生物质的种类及其特点 | 第16页 |
| 1.5.2 生物质能主要利用途径 | 第16-18页 |
| 1.6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1.7.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7.2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22-28页 |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 2.2 实验原料 | 第23页 |
| 2.3 煤与生物质低温干馏实验 | 第23-26页 |
| 2.3.1 铝甑低温干馏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 2.3.2 干馏总水分的测量方法 | 第24-25页 |
| 2.3.3 焦油脱水处理方法 | 第25页 |
| 2.3.4 焦油的成分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 2.4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实验 | 第26-28页 |
| 2.4.1 热重分析条件 | 第26页 |
| 2.4.2 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8-43页 |
| 3.1 低温干馏实验 | 第28-34页 |
| 3.1.1 共热解产物得率与分布 | 第28-29页 |
| 3.1.2 焦油气质联用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 3.1.3 共热解对固体产物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2 动力学研究 | 第34-43页 |
| 3.2.1 煤、生物质单独热解过程 | 第34-36页 |
| 3.2.2 煤与生物质混合热解 | 第36-40页 |
| 3.2.2.1 生物质与煤混合热解总体过程 | 第36-38页 |
| 3.2.2.2 生物质与煤混合热解失重的实验对比 | 第38-40页 |
| 3.2.3 混合样热解动力学参数研究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 4.1 全文结论 | 第43页 |
| 4.2 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详细摘要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