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一、绪论 | 第10-15页 |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四)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二、“3·15”晚会电视现场直播报道的概述与发展 | 第15-27页 |
| (一) “3·15”晚会的概念及其成立因素 | 第15-21页 |
| 1. “3·15”晚会的概念 | 第16-17页 |
| 2. “3·15”晚会的成立因素 | 第17-21页 |
| (二) “3·15”晚会电视现场直播报道的发展历程 | 第21-27页 |
| 1. 探索阶段(1991-1997) | 第21-22页 |
| 2. 完善阶段(1998-2004) | 第22-24页 |
| 3. 成熟阶段(2005-至今) | 第24-27页 |
| 三、“3·15”晚会电视现场直播报道的选材特色 | 第27-38页 |
| (一) 热点问题的统计 | 第27-30页 |
| (二) 热点问题的分类与分析 | 第30-35页 |
| 1. 热点问题的数量 | 第30-31页 |
| 2. 热点问题的内容类型 | 第31-32页 |
| 3. 热点问题的人群分类 | 第32-33页 |
| 4. 热点问题的涉及单位 | 第33-35页 |
| (三) 题材选择的规律总结 | 第35-38页 |
| 1. 题材数量在波动中递增 | 第35页 |
| 2. 题材内容的范围全面化 | 第35-36页 |
| 3. 题材针对人群趋于大众化 | 第36页 |
| 4. 题材涉及单位趋于集中化 | 第36-38页 |
| 四、“3·15”晚会电视现场直播报道的构成分析 | 第38-56页 |
| (一) 以专题报道为核心 | 第38-46页 |
| 1. 单一型 | 第39-45页 |
| 2. 集合型 | 第45-46页 |
| (二) 观众的多层次参与 | 第46-52页 |
| 1、间接参与 | 第47-50页 |
| 2、直接参与 | 第50-51页 |
| 3、参与再传播 | 第51-52页 |
| (三) 政府部门的权威加盟 | 第52-54页 |
| (四) 文艺节目做开胃菜 | 第54-56页 |
| 五、“3·15”晚会电视现场直播报道的几点思考 | 第56-61页 |
| (一) 选材是关键 | 第56-58页 |
| 1. 电视现场直播的时效性 | 第56-57页 |
| 2. 电视现场直播的事件性 | 第57页 |
| 3. 电视现场直播的声画并举 | 第57-58页 |
| (二) 导演的多重角色 | 第58-60页 |
| 1、指挥者与“第二观众” | 第58-59页 |
| 2、“演进运动”与挑战者 | 第59页 |
| 3、应对直播现场的瞬息万变 | 第59-60页 |
| (三) 栏目之间的互动性 | 第60-61页 |
| 结束语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