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受生物启发的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质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前言第8-24页
    1.1 概述第8-11页
    1.2 含铜酶和铜蛋白简介第11-17页
        1.2.1 关于铜的配位化学第11-12页
        1.2.2 含铜酶和铜蛋白的分类第12-13页
        1.2.3 几种主要含铜酶的活性中心结构及其功能第13-17页
    1.3 半乳糖氧化酶的模拟研究及催化性质研究第17-24页
        1.3.1 半乳糖氧化酶活性中心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第17-21页
        1.3.2 半乳糖氧化酶的催化机理第21-23页
        1.3.3 本研究课题欲开展的研究工作的意义第23-24页
第2章 实验用品及操作第24-30页
    2.1 实验用品第24-26页
        2.1.1 实验所需主要药品和试剂第24-25页
        2.1.2 实验涉及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5-26页
    2.2 溶剂试剂无水无氧处理方法第26-27页
    2.3 实验操作和样品制备第27-30页
        2.3.1 红外样品的制备第27-28页
        2.3.2 紫外样品的制备第28页
        2.3.3 核磁共振样品的制备第28页
        2.3.4 单晶培养方法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第28-29页
        2.3.5 气质联用实验第29-30页
第3章 含氮多齿配体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质研究第30-55页
    3.1 引言第30-31页
    3.2 实验部分第31-36页
        3.2.1 化合物5-甲基-2-羟基苯甲醛(1)的合成第31页
        3.2.2 化合物乙酸邻甲苯酯(2)的合成第31页
        3.2.3 化合物2-溴甲基乙酸苯酯(3)的合成第31-32页
        3.2.4 化合物2-甲基-6-硫甲基苯酚(4)的合成第32页
        3.2.5 化合物乙酸-(2-甲基-6-硫甲基)苯酯(5)的合成第32页
        3.2.6 化合物乙酸-(2-溴甲基-6-硫甲基)苯酯(6)的合成第32-33页
        3.2.7 配体L_0、L及L_1’的合成第33-34页
            3.2.7.1 配体L_0的合成第33页
            3.2.7.2 配体L的合成第33-34页
            3.2.7.3 配体L_1’的合成第34页
        3.2.8 配体L_0和L与金属铜化合物的反应第34-35页
        3.2.9 配合物催化苯甲醇氧化的条件优化实验第35-36页
            3.2.9.1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第35页
            3.2.9.2 氧化剂用量的影响第35页
            3.2.9.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35-3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6-54页
        3.3.1 合成路线的讨论第36-38页
        3.3.2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表征第38-40页
        3.3.3 配合物[CuL_0Cl_2]和[Cu_2L_2]晶体结构分析第40-45页
        3.3.4 配体L_0、L及其配合物的紫外光谱表征第45-47页
        3.3.5 催化苯甲醇氧化反应的产物第47-49页
        3.3.6 配合物催化苯甲醇氧化的条件优化第49-54页
            3.3.6.1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第49-51页
            3.3.6.2 氧化剂用量的影响第51-52页
            3.3.6.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52-53页
            3.3.6.4 催化剂Cu-1和Cu-2对苯甲醇的催化活性分析第53-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可吸收甲醇分子的铜(Ⅱ)的羧酸化合物的研究第55-69页
    4.1 引言第55-56页
    4.2 实验部分第56-57页
        4.2.1 化合物Cu-3和Cu-4的合成第56-57页
        4.2.2 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实验第57页
        4.2.3 晶体结构的测定第5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7-68页
        4.3.1 化合物的红外图谱表征第57-59页
        4.3.2 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第59-60页
        4.3.3 化合物Cu-3和Cu-4的晶体结构分析第60-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7页
附录第77-8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酸基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碳纳米管和部分交联膨润土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