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官员隐私权限制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目的 | 第7-8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2 公共官员隐私权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0-15页 |
2.1 公共官员的概念 | 第10-12页 |
2.1.1 公共官员概念的提出 | 第10页 |
2.1.2 公共官员概念的内涵 | 第10-11页 |
2.1.3 公共官员概念的外延 | 第11-12页 |
2.2 公共官员隐私权的概念 | 第12-13页 |
2.2.1 隐私权的概念 | 第12-13页 |
2.2.2 公共官员隐私权的概念 | 第13页 |
2.3 公共官员隐私权的特征 | 第13-15页 |
2.3.1 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性 | 第13-14页 |
2.3.2 隐私权具有相对克减性 | 第14页 |
2.3.3 与公众知政权的冲突性 | 第14页 |
2.3.4 与其自身利益的矛盾性 | 第14-15页 |
3 公共官员隐私权限制的理论分析 | 第15-20页 |
3.1 限制公共官员隐私权的依据 | 第15-16页 |
3.1.1 新闻自由 | 第15页 |
3.1.2 公众知政权 | 第15-16页 |
3.2 限制公共官员隐私权的内容 | 第16页 |
3.2.1 公务活动 | 第16页 |
3.2.2 个人情况 | 第16页 |
3.2.3 财产状况 | 第16页 |
3.2.4 社会关系 | 第16页 |
3.2.5 私德行为 | 第16页 |
3.3 限制公共官员隐私权的原则 | 第16-18页 |
3.3.1 公共利益原则 | 第16-17页 |
3.3.2 比例适当原则 | 第17页 |
3.3.3 恶意评论原则 | 第17页 |
3.3.4 法律保留原则 | 第17-18页 |
3.4 限制公共官员隐私权的意义 | 第18-20页 |
3.4.1 预防遏制腐败,深化廉政建设 | 第18页 |
3.4.2 加强舆论监督,打造透明政府 | 第18页 |
3.4.3 尊重公民权利,发展民主政治 | 第18-19页 |
3.4.4 发挥表率作用,维护政府形象 | 第19-20页 |
4 我国公共官员隐私权限制机制的体系构建 | 第20-28页 |
4.1 我国公共官员隐私权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4.1.1 立法现状 | 第20-21页 |
4.1.2 存在问题 | 第21页 |
4.2 构建我国公共官员隐私权限制机制的宏观思路 | 第21-22页 |
4.2.1 借鉴他国相关制度 | 第21-22页 |
4.2.2 构建冲突平衡机制 | 第22页 |
4.3 构建我国公共官员隐私权限制机制的立法建议 | 第22-23页 |
4.3.1 在宪法条文中予以明确 | 第22页 |
4.3.2 在民法体系中适当体现 | 第22-23页 |
4.3.3 制定、完善各专门法律 | 第23页 |
4.4 构建我国公共官员隐私权限制机制的司法建议 | 第23-24页 |
4.4.1 适当引入“实质恶意原则” | 第23页 |
4.4.2 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 | 第23-24页 |
4.4.3 灵活变通“不公开审理”方式 | 第24页 |
4.5 构建我国公共官员隐私权限制机制的制度设计 | 第24-28页 |
4.5.1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 第24-25页 |
4.5.2 舆论监督制度 | 第25-26页 |
4.5.3 财产申报制度 | 第26-28页 |
5 结语 | 第28-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