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疼痛概述 | 第12-14页 |
·疼痛的神经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 第12-13页 |
·疼痛的性质和分类 | 第13页 |
·疼痛的防治 | 第13-14页 |
·肌痛的概述 | 第14-15页 |
·肌痛的因素 | 第14-15页 |
·主观因素 | 第14页 |
·客观因素 | 第14-15页 |
·骨骼肌纤维收缩原理 | 第15页 |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概述 | 第15-16页 |
·肌筋膜触发点的临床特征 | 第16页 |
·中医对肌筋膜触发点的认识 | 第16-17页 |
·股内侧肌触发点 | 第17页 |
·肌筋膜触发点的肌电研究 | 第17-18页 |
·肌筋膜触发点的病理生理 | 第18-19页 |
·肌筋膜触发点与乙酰胆碱的过度释放 | 第18页 |
·肌筋膜触发点与ATP能量危机 | 第18-19页 |
·肌筋膜触发点与中枢致敏 | 第19页 |
·肌筋膜触发点与自主神经因素 | 第19页 |
·肌筋膜触发点与关节功能失调 | 第19页 |
·触发点的病理解剖 | 第19-20页 |
·产生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因素 | 第20页 |
·结构性因素 | 第20页 |
·非结构性因素 | 第20页 |
·导致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各种原因 | 第20-21页 |
·损伤 | 第20-21页 |
·内分泌和代谢缺陷 | 第21页 |
·外界环境因素 | 第21页 |
·情感心理应激 | 第21页 |
·退行性变 | 第21页 |
·肌筋膜触发点的研究近况 | 第21-22页 |
3 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 第23页 |
·实验流程 | 第23-25页 |
·实验的准备 | 第23页 |
·实验分组 | 第23-24页 |
·实验操作和步骤 | 第24-25页 |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25页 |
4 实验结果 | 第25-30页 |
·肌电信号检测结果 | 第26-29页 |
·静息状态时正常骨骼肌的插入性电位和终板电位 | 第26页 |
·静息状态时触发点的自发电位 | 第26-27页 |
·股内侧肌收缩产生的混合相电位和短棘波多相电位 | 第27-28页 |
·实验组电位波幅、时限分别与对照组的电位波幅、时限的比较 | 第28-29页 |
·病理组织切片 | 第29-30页 |
·电镜下进行组织切片观察 | 第29-30页 |
·A组正常肌纤维直径与B组触发点肌纤维挛缩结节直径 | 第30页 |
5 讨论 | 第30-34页 |
·肌筋膜触发点造模的方法学 | 第30-32页 |
·骨骼肌肌筋膜触发点肌电活动 | 第32-33页 |
·混合相电位与短棘波多相电位 | 第33页 |
·大鼠触发点的病理组织学 | 第33-34页 |
6 结论 | 第34页 |
7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