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天然有机质与金属离子/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膜污染过程的影响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65页
    1.1 研究背景第17-19页
    1.2 NOM的来源及性质第19-24页
        1.2.1 NOM的来源第19页
        1.2.2 NOM的分类第19-21页
        1.2.3 NOM的性质第21-24页
    1.3 NOM的表征方法第24-37页
        1.3.1 元素分析方法第24-25页
        1.3.2 质谱、核磁和电位滴定方法第25-27页
        1.3.3 紫外吸收、荧光和红外光谱方法第27-30页
        1.3.4 尺寸排阻色谱和光散射方法第30-33页
        1.3.5 显微成像技术第33-34页
        1.3.6 等温微量滴定热法第34页
        1.3.7 石英微量天平法第34-35页
        1.3.8 NOM主要研究方法的比较第35-37页
    1.4 NOM与金属离子/污染物相互作用第37-41页
        1.4.1 NOM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第37-38页
        1.4.2 NOM与纳米颗粒的作用研究第38-40页
        1.4.3 NOM与其他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第40-41页
    1.5 膜技术对NOM去除的相关研究第41-48页
        1.5.1 低压膜滤系统去除NOM的应用第42-43页
        1.5.2 膜污染的原理及研究现状第43-44页
        1.5.3 膜污染预处理技术的研究第44-47页
        1.5.4 微吸附过滤系统处理水源水的研究第47-48页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48-50页
        1.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48-49页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65页
第二章 腐殖酸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和凝聚动力学第65-87页
    2.1 引言第65-66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66-69页
        2.2.1 腐殖酸的纯化第66-67页
        2.2.2 XPS、FTIR、酸碱滴定和电泳淌度测试第67页
        2.2.3 动态光散射测试第67-68页
        2.2.4 凝聚动力学分析第68页
        2.2.5 TEM成像第68-69页
    2.3 结果第69-78页
        2.3.1 腐殖酸的物理化学特性第69-71页
        2.3.2 腐殖酸在NaCl溶液中的凝聚第71-75页
        2.3.3 腐殖酸在MgCl_2溶液中的凝聚第75-76页
        2.3.4 腐殖酸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泳淌度分析第76-77页
        2.3.5 腐殖酸胶体的形貌表征第77-78页
    2.4 讨论第78-80页
        2.4.1 电解质溶液中腐殖酸的凝聚机理第78页
        2.4.2 阳离子价态对HA凝聚的影响第78-79页
        2.4.3 pH对腐殖酸凝聚的影响第79-80页
        2.4.4 腐殖酸形貌与凝聚行为的关系第80页
    2.5 小结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7页
第三章 NOM与铜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第87-111页
    3.1 引言第87-88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88-91页
        3.2.1 铜纳米颗粒及NOM的纯化与提取第88-89页
        3.2.2 铜纳米颗粒的表征第89-90页
        3.2.3 NOM影响下铜离子的释放第90-91页
        3.2.4 NOM在铜纳米颗粒上的吸附第91页
        3.2.5 FTIR、zeta电位和粒径分析第91页
    3.3 结果及讨论第91-105页
        3.3.1 铜纳米颗粒和NOM的性质第91-95页
        3.3.2 NOM存在下铜离子的释放动力学第95-97页
        3.3.3 铜纳米颗粒和NOM之间的相互作用第97-101页
        3.3.4 NOM预处理对铜释放的影响第101-104页
        3.3.5 NOM存在下铜离子的释放机理第104-105页
    3.4 小结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1页
第四章 腐殖酸/二价金属离子对超滤膜的污染机制第111-131页
    4.1 前言第111-112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112-115页
        4.2.1 化学试剂和腐殖酸第112页
        4.2.2 超滤实验第112-114页
        4.2.3 石英微量天平测试第114页
        4.2.4 ATR-FTIR测试第114-115页
        4.2.5 等温微量滴定热测试第115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115-126页
        4.3.1 腐殖酸溶液的化学性质第115-116页
        4.3.2 Mg~(2+)/Ca~(2+)在加速超滤膜污染上的差异第116-117页
        4.3.3 聚醚砜膜和醋酸纤维素膜膜污染的差异第117-118页
        4.3.4 Mg~(2+)/Ca~(2+)对腐殖酸在膜表面沉积量的影响第118-119页
        4.3.5 腐殖酸吸附在聚合物表面的光谱分析第119-122页
        4.3.6 石英微量天平研究腐殖酸在Mg~(2+)/Ca~(2+)存在下的吸附过程第122页
        4.3.7 腐殖酸和Mg~(2+)/Ca~(2+)的热动力学结合过程第122-125页
        4.3.8 Mg~(2+)/Ca~(2+)促进腐殖酸引发的超滤膜污染的机理探讨第125-126页
    4.4 小结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1页
第五章 热化氧化铝颗粒(HAOPs)预处理缓解NOM引发的膜污染第131-155页
    5.1 前言第131-132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132-135页
        5.2.1 HAOPs和实验用膜第132-133页
        5.2.2 不同亲疏水性NOM的分离第133页
        5.2.3 HAOPs预处理和膜滤操作步骤第133-135页
        5.2.4 HAOPs处理及膜处理滤出液的化学分析第135页
    5.3 结果及讨论第135-149页
        5.3.1 NOM的化学和光谱性质表征第135-137页
        5.3.2 单一NOM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第137-140页
        5.3.3 混合的NOM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第140-144页
        5.3.4 HAOPs预处理对膜污染的影响第144页
        5.3.5 HAOPs对不同荧光基团和不同分子量组分的去除第144-147页
        5.3.6 原始料液、滤出液和膜上残留NOM的差异分析第147-148页
        5.3.7 微颗粒吸附过滤系统中污染机理的探讨第148-149页
    5.4 小结第149-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5页
第六章 预处理对NOM性质和膜污染影响的光谱学解析第155-174页
    6.1 前言第155-156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156-157页
        6.2.1 实验用水、HAOPs和膜第156页
        6.2.2 原水的预处理和膜滤操作第156-157页
        6.2.3 预处理后滤液的化学分析第157页
    6.3 结果及讨论第157-169页
        6.3.1 原水在预处理前后对超滤膜污染的差异性分析第157-158页
        6.3.2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NOM含量和UV的去除效率比较第158-162页
        6.3.3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荧光基团的去除效率比较第162-165页
        6.3.4 各分子量组分在不同预处理过程中的变化第165-167页
        6.3.5 不同预处理过程对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去除效率比较第167-168页
        6.3.6 预吸附和预沉积模式对NOM去除机制及膜污染控制机理的探讨第168-169页
    6.4 小结第169-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4页
结论第174-176页
致谢第176-179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论文及奖励第179-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富锂相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下一篇:石墨状氮化碳杂化物的制备及其聚苯乙烯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与阻燃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