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7-8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8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8-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2章 沉积相及储层特征分析 | 第12-27页 |
2.1 区域层系划分 | 第12-13页 |
2.1.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2-13页 |
2.1.2 区域地层划分 | 第13页 |
2.2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 第13-23页 |
2.2.1 沉积相标志 | 第13-18页 |
2.2.2 沉积微相 | 第18页 |
2.2.3 单井相特征 | 第18-20页 |
2.2.4 剖面相分析 | 第20-21页 |
2.2.5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21-23页 |
2.2.6 有利沉积相带 | 第23页 |
2.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3-27页 |
2.3.1 页岩矿物组成 | 第23-24页 |
2.3.2 孔隙度特征 | 第24页 |
2.3.3 渗透率特征 | 第24-27页 |
第3章 页岩气成藏条件 | 第27-37页 |
3.1 沉积条件 | 第27-28页 |
3.2 泥页岩厚度 | 第28-29页 |
3.3 泥页岩有机地化特征 | 第29-35页 |
3.3.1 有机质丰度 | 第29-31页 |
3.3.2 有机质类型 | 第31-32页 |
3.3.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32-35页 |
3.4 页岩含气性特征 | 第35-37页 |
3.4.1 页岩气体组分 | 第35页 |
3.4.2 含气饱和度测量 | 第35-37页 |
第4章 有利区综合优选 | 第37-59页 |
4.1 页岩气形成主控因素及评价标准 | 第37-42页 |
4.1.1 页岩厚度 | 第37页 |
4.1.2 沉积微相类型 | 第37页 |
4.1.3 泥页岩有机地化特征 | 第37-40页 |
4.1.4 物性 | 第40页 |
4.1.5 孔缝发育程度 | 第40页 |
4.1.6 埋深 | 第40-42页 |
4.2 含气性评价与区域资源潜力分析 | 第42-51页 |
4.2.1 山西组页岩含气性评价 | 第42-48页 |
4.2.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山西组页岩气资源量计算 | 第48-50页 |
4.2.3 研究区山西组资源量计算 | 第50-51页 |
4.3 山西组页岩气选区评价标准 | 第51-55页 |
4.3.1 中外页岩气评价主要参数比较研究 | 第51-55页 |
4.3.2 评价标准的确立 | 第55页 |
4.4 有利开发区块分布及预测研究 | 第55-59页 |
第5章 有利区产能预测研究 | 第59-67页 |
5.1 水平井组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5.2 不同井位关系影响 | 第61-62页 |
5.3 不同井间距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1 等井间距 | 第62-63页 |
5.3.2 不等井间距 | 第63页 |
5.4 不同水平段长度的影响 | 第63-66页 |
5.4.1 等水平段长度 | 第64页 |
5.4.2 不等水平段长度 | 第64-66页 |
5.5 产能预测结论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