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10kV配电线路无功优化的算法 | 第11-13页 |
1.2.2 配电网常用的无功补偿方法 | 第13-16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无功补偿位置和容量的算法 | 第18-24页 |
2.1 确定无功补偿容量的方法 | 第18-20页 |
2.1.1 线性规划摄动法 | 第19-20页 |
2.1.2 无功补偿容量的计算流程 | 第20页 |
2.2 灵敏度分析法求解无功补偿点的位置 | 第20-22页 |
2.2.1 网损对节点无功补偿的灵敏度 | 第21-22页 |
2.2.2 灵敏度系数的应用 | 第22页 |
2.3 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中馆线模型的搭建及潮流计算 | 第24-35页 |
3.1 10kV中馆线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3.2 10kV中馆线PSASP仿真模型的搭建 | 第25-28页 |
3.2.1 分析工具——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7.1 | 第25页 |
3.2.2 仿真模型搭建的方法 | 第25-28页 |
3.3 潮流计算算法的选择 | 第28-31页 |
3.3.1 PSASP软件提供的算法 | 第28-29页 |
3.3.2 牛顿法(电流式) | 第29-31页 |
3.4 10kV中馆线潮流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无功补偿配置方案 | 第35-54页 |
4.1 并联无功补偿方案 | 第35-38页 |
4.1.1 并联无功补偿位置及容量的确定 | 第35-37页 |
4.1.2 并联无功补偿低电压治理方案 | 第37-38页 |
4.2 串联无功补偿方案 | 第38-42页 |
4.2.1 串联补偿的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4.2.2 串联无功补偿位置及容量的确定 | 第39-41页 |
4.2.3 串联无功补偿低电压治理方案 | 第41-42页 |
4.3 并联补偿方案分析对比 | 第42-47页 |
4.3.1 并联补偿方案分析 | 第43-47页 |
4.3.2 并联补偿方案选择 | 第47页 |
4.4 串联补偿方案分析对比 | 第47-52页 |
4.4.1 串联补偿优化方案分析 | 第47-51页 |
4.4.2 串联补偿方案选择 | 第51-52页 |
4.5 并、串补最优方案对比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串联补偿电容器过电压保护 | 第54-64页 |
5.1 基于快速开关型串联补偿装置 | 第54-55页 |
5.2 雷电过电压产生的原因 | 第55-58页 |
5.2.1 感应雷过电压 | 第55-57页 |
5.2.2 直击雷过电压 | 第57-58页 |
5.3 雷电过电压仿真分析 | 第58-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71-72页 |
附录B 中馆线接线图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