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内涵 | 第15-16页 |
2.1.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2.1 资产组合理论 | 第16-18页 |
2.2.2 金融创新理论 | 第18-19页 |
2.2.3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20页 |
2.3 商业银行加快个人理财业务转型的重要性 | 第20-23页 |
2.3.1 有利于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 第20-21页 |
2.3.2 有助于改变银行自担理财风险地位 | 第21页 |
2.3.3 有助于打破理财刚性兑付局面 | 第21-22页 |
2.3.4 有助于能满足投资者多样需求 | 第22-23页 |
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和转型的制约因素 | 第23-34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第23-30页 |
3.1.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第23-26页 |
3.1.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的制约因素 | 第30-34页 |
3.2.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的探索 | 第30-31页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的制约因素 | 第31-34页 |
4 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案例分析 | 第34-41页 |
4.1 富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案例分析 | 第34-35页 |
4.1.1 实行“一对一”个性化理财方案 | 第34页 |
4.1.2 实行分段定价收费模式 | 第34-35页 |
4.1.3 将风险影响因素纳入绩效考核 | 第35页 |
4.1.4 持续保持与客户沟通 | 第35页 |
4.2 光大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案例分析 | 第35-38页 |
4.2.1 产品线丰富但仍显同质化 | 第36-37页 |
4.2.2 采取常短端均衡搭配的哑铃型布局 | 第37页 |
4.2.3 总行财富管理中心与分行理财中心结合 | 第37-38页 |
4.2.4 推出针对不同客户群的理财计划 | 第38页 |
4.2.5 严格把控交易双方资格 | 第38页 |
4.3 案例启示总结 | 第38-41页 |
4.3.1 扩充理财服务内容 | 第39页 |
4.3.2 控制销售环节风险 | 第39页 |
4.3.3 加强理财信息披露 | 第39页 |
4.3.4 建立客户信息系统 | 第39-40页 |
4.3.5 采用业绩基准定价 | 第40-41页 |
5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发展的建议 | 第41-47页 |
5.1 对银行自身层面的建议 | 第41-45页 |
5.1.1 确定科学合理的转型路径 | 第41-42页 |
5.1.2 加快理财产品形态净值化 | 第42页 |
5.1.3 放宽分行开发理财产品的权限 | 第42-43页 |
5.1.4 主动拓展投资和服务范围 | 第43页 |
5.1.5 完善人才培养和退出机制 | 第43-44页 |
5.1.6 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 | 第44页 |
5.1.7 完善理财风险防控体系 | 第44-45页 |
5.1.8 引导投资者树立风险自担的理财观 | 第45页 |
5.2 对银行外部层面的建议 | 第45-47页 |
5.2.1 明确理财产品市场主体地位 | 第45页 |
5.2.2 完善个人理财业务托管制 | 第45页 |
5.2.3 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 第45-46页 |
5.2.4 实行银监会证监会协同监督制度 | 第46-47页 |
6 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