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关键技术 | 第12-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4.3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反向屋脊弱边水窄条带断块—以王 3-斜20沙二 7~2为例 | 第14-30页 |
2.1 王 3-斜20沙二 7~2小层地层模型的建立 | 第14-15页 |
2.1.1 单井模型 | 第14页 |
2.1.2 剖面模型 | 第14页 |
2.1.3 三维地质模型 | 第14-15页 |
2.2 王 3-斜20区块沙二 7~2小层数值模拟 | 第15-18页 |
2.2.1 静态地质模型 | 第15页 |
2.2.2 岩石流体性质模型的建立 | 第15-16页 |
2.2.3 生产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16-17页 |
2.2.4 产量劈分 | 第17-18页 |
2.3 生产历史拟合 | 第18-22页 |
2.3.1 地质储量拟合结果 | 第18页 |
2.3.2 全区及单井拟合结果 | 第18-21页 |
2.3.3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21-22页 |
2.4 王 3-斜20区块沙二 7~2小层注采参数优化 | 第22-30页 |
2.4.1 井网优化 | 第23-28页 |
2.4.2 注采比 | 第28-29页 |
2.4.3 生产压差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封闭型弱边水断块—以河 100-20 沙二 10~2为例 | 第30-46页 |
3.1 河 100-20 沙二 10~2小层地层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3.1.1 单井模型 | 第30页 |
3.1.2 剖面模型 | 第30页 |
3.1.3 三维地质模型 | 第30-31页 |
3.2 河100区块沙二 10~2小层数值模拟 | 第31-34页 |
3.2.1 静态地质模型 | 第31页 |
3.2.2 岩石流体性质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3.2.3 生产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3.2.4 产量劈分 | 第32-34页 |
3.3 生产历史拟合 | 第34-38页 |
3.3.1 地质储量拟合结果 | 第34页 |
3.3.2 全区及单井拟合结果 | 第34-37页 |
3.3.3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37-38页 |
3.4 河100区块沙二 10~2小层注采参数优化 | 第38-46页 |
3.4.1 井网优化 | 第38-41页 |
3.4.2 注采压差 | 第41-42页 |
3.4.3 生产压差 | 第42-44页 |
3.4.4 合理注采比优化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弱边水优势通道发育型断块—以史 8-182 沙二 9~1-9~3为例 | 第46-64页 |
4.1 史 8-182 沙二 9~1~9~3小层地层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4.1.1 单井模型 | 第46页 |
4.1.2 剖面模型 | 第46页 |
4.1.3 三维地质模型 | 第46-47页 |
4.2 史 8-斜182区块沙二 9~1~二 9~3小层数值模拟 | 第47-50页 |
4.2.1 静态地质模型 | 第47-48页 |
4.2.2 岩石流体性质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4.2.3 生产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4.2.4 产量劈分 | 第50页 |
4.3 生产历史拟合 | 第50-56页 |
4.3.1 地质储量拟合结果 | 第50-51页 |
4.3.2 全区及单井拟合结果 | 第51-54页 |
4.3.3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4-56页 |
4.4 史 8-斜182区块沙二 9~1~二 9~3小层注采参数优化 | 第56-64页 |
4.4.1 注采方式 | 第57-59页 |
4.4.2 周期注水参数优化 | 第59-64页 |
第五章 岩性控制断块—以河11沙二 10~(1-2)为例 | 第64-77页 |
5.1 河11沙二 10~(1-2)小层地层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5.1.1 单井模型 | 第64页 |
5.1.2 剖面模型 | 第64页 |
5.1.3 三维地质模型 | 第64-65页 |
5.2 河11区块沙二 10~(1-2)小层数值模拟 | 第65-69页 |
5.2.1 静态地质模型 | 第66-67页 |
5.2.2 岩石流体性质模型的建立 | 第67页 |
5.2.3 生产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5.2.4 产量劈分 | 第68-69页 |
5.3 生产历史拟合 | 第69-73页 |
5.3.1 地质储量拟合结果 | 第69页 |
5.3.2 全区及单井拟合结果 | 第69-72页 |
5.3.3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72-73页 |
5.4 河11区块沙二 10~(1-2)小层注采参数优化 | 第73-77页 |
5.4.1 井网优化 | 第73-75页 |
5.4.2 注采比 | 第75-77页 |
第六章 反向屋脊大面积弱边水断块—以河43沙二 7~3为例 | 第77-97页 |
6.1 河43沙二 7~3小层地层模型的建立 | 第77-78页 |
6.1.1 单井模型 | 第77页 |
6.1.2 剖面模型 | 第77页 |
6.1.3 三维地质模型 | 第77-78页 |
6.2 河43区块沙二 7~3小层数值模拟 | 第78-81页 |
6.2.1 静态地质模型 | 第78-79页 |
6.2.2 岩石流体性质模型的建立 | 第79页 |
6.2.3 生产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79-80页 |
6.2.4 产量劈分 | 第80-81页 |
6.3 生产历史拟合 | 第81-86页 |
6.3.1 地质储量拟合结果 | 第81页 |
6.3.2 全区及单井拟合结果 | 第81-85页 |
6.3.3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85-86页 |
6.4 河43区块沙二 7~3小层注采井网优化 | 第86-97页 |
6.4.1 采液速度 | 第86-88页 |
6.4.2 井网优化 | 第88-90页 |
6.4.3 注水井位优化 | 第90-91页 |
6.4.4 合理注采比优化 | 第91-92页 |
6.4.5 综合优化 | 第92-97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