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RFID技术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 RFID系统概述 | 第11-14页 |
1.3 RFID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来源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 | 第16-17页 |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RFID关键技术的研究 | 第18-34页 |
2.1 RFID防碰撞算法 | 第18-27页 |
2.1.1 随机性防碰撞算法 | 第19-23页 |
2.1.2 确定性防碰撞算法 | 第23-27页 |
2.2 RFID安全机制 | 第27-33页 |
2.2.1 基于物理机制的解决方法 | 第27-28页 |
2.2.2 基于密码技术的安全认证协议 | 第28-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分组自适应分配时隙的RFID防碰撞算法 | 第34-47页 |
3.1 GAAS算法描述 | 第34-37页 |
3.1.1 标签数目估计 | 第34-35页 |
3.1.2 RFID系统最优帧长分析 | 第35-36页 |
3.1.3 标签分组原理 | 第36-37页 |
3.2 分组自适应时隙分配算法 | 第37-39页 |
3.2.1 GAAS算法约定 | 第37页 |
3.2.2 GAAS防碰撞协议 | 第37-39页 |
3.3 算法对比分析 | 第39-42页 |
3.3.1 DFSA算法分析 | 第39页 |
3.3.2 GAAS算法分析 | 第39-42页 |
3.4 算法性能分析 | 第42-45页 |
3.4.1 标签电路复杂度分析 | 第42-43页 |
3.4.2 传输开销分析 | 第43-44页 |
3.4.3 总时隙数分析 | 第44页 |
3.4.4 吞吐率分析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基于信息位编码的自适应搜索RFID防碰撞算法 | 第47-60页 |
4.1 AS算法设计 | 第47-51页 |
4.1.1 基本思想 | 第47-48页 |
4.1.2 AS算法约定 | 第48-49页 |
4.1.3 AS算法流程 | 第49-51页 |
4.2 AS算法性能分析 | 第51-55页 |
4.2.1 多叉树的各时隙数分析 | 第51-53页 |
4.2.2 AS算法的各时隙数分析 | 第53-55页 |
4.3 实验仿真与分析 | 第55-59页 |
4.3.1 误差分析 | 第55-56页 |
4.3.2 信息位编码长度的选择 | 第56页 |
4.3.3 通信复杂度分析 | 第56-58页 |
4.3.4 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58-59页 |
4.3.5 吞吐率分析 | 第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基于Hash的中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 | 第60-70页 |
5.1 攻击模型分析 | 第60-61页 |
5.2 新型中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 | 第61-66页 |
5.2.1 协议认证过程 | 第61-63页 |
5.2.2 BAN逻辑证明 | 第63-65页 |
5.2.3 攻击模型下的安全分析 | 第65-66页 |
5.3 安全与性能分析 | 第66-69页 |
5.3.1 安全性比较 | 第66-68页 |
5.3.2 计算性能比较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基于混沌加密的可同步更新RFID双向认证协议 | 第70-78页 |
6.1 混沌序列的产生 | 第71-72页 |
6.1.1 分段logistic混沌映射 | 第71-72页 |
6.1.2 序列的生成 | 第72页 |
6.2 基于混沌序列加密的认证协议 | 第72-74页 |
6.2.1 协议初始化及符号的说明 | 第72-73页 |
6.2.2 新协议认证过程 | 第73-74页 |
6.3 安全与性能分析 | 第74-77页 |
6.3.1 协议安全性分析 | 第74-76页 |
6.3.2 协议计算性能对比 | 第76-7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8-79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